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中國光伏如何走出“迷局”

時間:2014-06-09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對于處在國際貿易相對弱勢地位的中國企業來說,應該更好地熟悉和適應國際貿易游戲規則,通過生產和銷售的多元化布局來有效應對貿易壁壘,盡量減少損失。

在中國光伏業復蘇乍暖還寒之際,新的貿易保護措施再度來襲。

再舉“雙反”大棒

無論是從稅率水平而言,還是從行事風格而言,美國此次“雙反”行動都出乎業內人士的預料,顯得格外“兇殘”。

6月3日,美國商務部公布了針對中國光伏企業發起的第二次“雙反”調查的反補貼初裁結果。

美國商務部的初步裁定指出,中國出口到美國的晶體硅光伏產品獲得超額政府補貼,補貼幅度為18.56%至35.21%,遠高于2012年裁定的14.78%至15.97%的補貼幅度。

其中,中國強制應訴企業尚德和天合的反補貼稅率分別為35.21%和18.56%,其他中國企業的全國范圍反補貼稅率為26.89%。基于補貼幅度的初裁結果,美國商務部將通知海關對中國出口的上述產品征收相應保證金。

至此,始于2011年的這一行業貿易戰大大升級,反補貼最高稅率上漲了一倍多。2012年的仲裁結果是,對中國出口的組件征收14.78%至15.97%的反補貼稅,以及18.32%至249.96%的反傾銷稅。

此次美國“雙反”調查的行事風格也頗為引人注目。

根據美國現行的貿易規定,產品原產地是根據它的上游產品原產地決定,也就是采用臺灣電池的大陸組件按照美國貿易規則應該算是臺灣產品,不應在“雙反”范圍之內,但美國商務部為了這次“雙反”特地設計出“三選二”原則:即硅片、電池片、組件三個光伏產品原產地,是依據其中任何兩種產品在一個地區生產來認定的,也就是說,凡是有兩種在這些地區生產的光伏產品都將被納入“雙反”范圍。

“這種為了單一貿易爭端而修改現行貿易規定的做法在美國史無前例,影響極為惡劣,違背了美國一直賣力鼓吹的自由貿易原則和法治精神。”邁哲華咨詢有限公司咨詢總監曹寅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

美國第一次針對中國光伏行業“雙反”的對象,是用中國大陸電池片生產的電池組件,很明顯,此次美國再度啟動“雙反”調查,主要是針對采購中國臺灣地區和其他市場經濟第三國電池并在中國大陸組裝的組件,以堵上前次“雙反”以電池片原產地認定組件原產地的“漏洞”。

業內預計,這次“雙反”可能會對中國光伏產業造成30億美元的影響。

“國內的光伏產能嚴重過剩,中國生產的光伏產品能滿足全球的需求,而且我們90%的產品都是出口的,過去歐盟是我們的一個市場,美國"雙反"在歐盟對我們雙反之前影響沒有那么大,但是歐盟的"雙反"讓超過2/3的市場對中國關閉了,美國再對中國進行"雙反",問題就很大了。”卓創能源分析師王曉坤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

“美國這次"雙反"確定下來的話,很多國家和地區比如說像印度、歐洲、日本、澳大利亞都會參照美國這次的案例,會引起對華雙反的又一波全球性浪潮,這是一個很可怕的事情,所以2012年美國雙反以后,歐洲也馬上跟著雙反了,那個時候就是拿美國這個判定直接作為非常重要的證據,中國組件受到中國政府的補貼,這次美國又確定這個對中國實行補貼實行雙反的話,歐盟會對中國的組件實行一個雙反,這對中國的企業相當不利。”邁哲華咨詢有限公司咨詢總監曹寅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

中國光伏地區布局之變

美國2011年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首次雙反調查,沉重打擊了中國光伏企業。歐盟于2012年9月開始對中國出口光伏產品發起大規模雙反調查,2013年8月,雙方經過多輪談判后決定,中國輸歐光伏產品以“價格承諾”的方式達成解決方案。達成協議后,中國對歐洲出口占總出口量的比重迅速下降。

就是因為歐盟和美國設置的貿易壁壘,中國光伏出口結構也在發生著變化。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副秘書長孫廣彬表示,2013年中國光伏出口總額同比減少了18%,約123億美元。其中,亞洲占45%,比重較往年大幅提高,傳統第一大出口地區歐洲則從原來的65%-70%降至37%。此外,北美約占15%-18%,澳大利亞約占5%。

今年一季度,亞洲市場所占比重增大歐美市場所占比重減小的趨勢更加明顯。一季度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總額約35億元,其中約20億出口到亞洲,比重從45%進一步增至55.6%,歐洲的比重則進一步縮減至不到20%。

隨著歐洲市場萎縮,不少光伏企業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亞洲市場和新興市場。孫廣彬介紹,2013年日本進口中國光伏產品達到30億美元,成為中國光伏產品最大輸出國。此外,印度、南非市場增長也十分迅速。

曹寅對記者表示,首先市場在轉變,過去歐美市場占了中國組件所有出口的絕大部分,這幾年慢慢往其他市場輸出方向發展,比如說南美、東南亞、中東等。其次,是運營范圍的轉變,電池組件的出口方式,原來只賣組件,在當地由開發商進行安裝運營,但是現在轉型成運營商,自己融資,自己建設,電站在歐洲美國這些地方,整體轉移給其他業主,甚至有企業會作為運營商整體運營下去,發電賺錢。這也是現在很時興的做法。

“中國光伏轉移產業鏈的速度會加快,但是需要一個過程”。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海外建廠是大勢所趨,在全球布局的速度也會決定未來誰能在行業中脫穎而出。目前,中國光伏企業正在經歷又一次整合,雙反也會加速這一整合的速度。

不過,在林伯強看來,產業鏈向亞洲轉移的話,會這么做,但是不是很容易,要與當地政府打交道,沒有那么簡單。這個過程應該是3到5年,政府應該給一些政策的支持,給企業一個喘息的機會,鼓勵國內市場提高購買力,而對于企業來說要提高競爭力。

迷途中的探索

據了解,《全球新能源發展報告2014》報告指出,2013年全球光伏市場的新增裝機容量達到38.7GW,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40.6GW,其中中國新增裝機容量為12GW,同比增長了232%,接近歐洲2013年新增裝機容量總和。據此分析,全球光伏市場從以歐洲為核心區域逐步向亞洲轉移,中國超越德國,首次成為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場。中國光伏融資額2013年也達到235.6億美元,占全球比重的21.1%,相當于整個歐洲的融資額,位居全球首位。

企業也在不斷地擴容。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商保利協鑫率先拋出擴產計劃:打算在2014年年底將多晶硅規模從6.5萬噸擴至7萬噸,2015年則有望達到8.5萬噸。而硅片的產能,也會從現有的12GW或增加至13GW。阿特斯太陽能的計劃是將全部產能2.6GW提升至3GW。其中常熟為主要的擴產基地之一;晶澳太陽能則在原有電池產能2.5GW、組件產能1.8GW的基礎上,均擴至2.8GW。

漢能控股集團戰略管理中心總監王會東表示,總體來看,全球光伏行業將逐漸步入良性的發展階段。技術的持續進步、產業的健康發展將促使光伏應用大范圍平價上網時代的早日到來。

正是產業鏈的不斷提升,才給中國光伏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成長煩惱。

“其實現在已有相當大的改觀,國內市場也在崛起,現在市場一半是在國外,一半是在國內,硅料一半是來自國外,另一半也是在國內的。全球化的時代,你不能指望全部由國內生產硅料,全部在國內銷售組件,這是不可能的。”曹寅對記者表示,我們在產品制造和組件這一塊是相當有競爭力的。早幾年或許媲美不了一些歐美國家,但是現在中國組件的質量是相當好的,可以媲美歐美的一些一線組件企業,并且價格比他們便宜,對他們造成極大的威脅,從2008年以來,歐洲美國一直有組件企業在倒閉。

林伯強則表示:“美國主要是賣技術的,真正賣設備的話,主要還是我們國家,整體設備我們應該還是不錯的,但是尖端技術上還有差距,比較前沿的還差很多。”而對于此次美國再次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并試圖征收高額稅,在他看來,在這種情況下,國內的市場會進一步擴張,政府對國內企業的支持力度肯定會加大,會出更多的政策來支持國內市場。轉投國內市場算是明智的無奈之舉,國內市場雖然無法保證光伏企業盈利大增,但培育國內市場是整個產業健康發展的保障。

其實,在經過寒冬期的掙扎后,中國一些光伏企業目前正步入業績回升期。阿特斯陽光電力、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等已經扭虧為盈,英利綠色能源則有望在今年二季度轉虧。專家表示,經過幾年的洗禮,中國光伏業已經具備了應對海外市場突發事件的能力,加上光伏業正處于調整時期,再度探底的可能性并不太大。

據相關媒體報道,這兩年國內市場啟動,而且態勢良好,江蘇就有一些用戶在屋頂建了光伏電站,預計11年左右可以收回投資。國內市場巨大,特別是和農業大棚等結合起來,潛力很大。在國內市場崛起后,企業平衡好國內和國際出口業務,影響不會太大。

王會東指出,未來,掌握核心技術、建立良好的經營模式、實現產品差異化競爭的企業,才會在光伏市場中占據越來越多的比重。

國家在政策層面也一直給予相應的扶持和高度重視。

根據2013年7月15日發布的《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2014年我國要建設14GW的光伏電站,其中大型地面電站為6GW,分布式發電為8GW。而今年5月2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首批80個基礎設施等領域鼓勵社會投資項目,主要涵蓋交通基礎設施、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以及重大能源工程等三大領域。其中,分屬于清潔能源領域的項目多達36個,包括4個水電項目、2個風電項目和30個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

不過,對于處在國際貿易相對弱勢地位的中國企業來說,應該更好地熟悉和適應國際貿易游戲規則,通過生產和銷售的多元化布局來有效應對貿易壁壘,盡量減少損失。

美國對華光伏雙反大事記

2011年10月18日德國SolarWorld美國分公司聯合其他6家生產商向美國商務部正式提出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申請。

2011年11月8日美國商務部正式立案對產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進行“雙反”調查。

2011年12月2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宣布中國光伏產品對美相關產業造成損害,該案正式進入美商務部調查階段。

2012年3月20日美國商務部宣布了對中國光伏產品反補貼調查的初裁結果,決定向中國進口的太陽能電池板征收2.90%-4.73%的反補貼稅,并追溯90天征稅。

2012年5月17日美國商務部公布反傾銷初裁決定,稅率為31.14%-249.96%。

2012年10月10日美國商務部對進口中國光伏產品作出反傾銷、反補貼終裁,征收14.78%~15.97%的反補貼稅和18.32%-249.96%的反傾銷稅。

2012年11月7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作出終裁,認定從中國進口的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實質性損害了美國相關產業,美國將對此類產品征收反傾銷和反補貼關稅。

2012年12月7日美國商務部發布命令,即日起,開始向中國進口太陽能電池征收關稅。預計該關稅將至少征收5年。

2014年1月23日美國商務部國際貿易局(ITA)公告稱,其將展開針對中國輸美光伏產品的反傾銷調查,及對中國輸美光伏產品的反補貼調查。

2014年2月14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裁定,從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地區進口的晶體硅光伏產品,對美國相關產業造成了實質性損害,美國政府將繼續對這類產品進行“雙反”調查。

2014年6月3日美國商務部公布對中國晶體硅光伏產品的反補貼調查初步裁決,認定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太陽能產品獲得不公平政府補貼,將立即征收18.56%至35.21%的反補貼關稅。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