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技術裝備的產業產能都過剩,急需的產品,我國既沒有技術,也沒有裝備。”——一位行業專家如是說。
“聽了權威專家對石化產業發展問題的分析,我們裝備制造企業感到了壓力,也有充足的發展動力。”——一位裝備企業負責人表示。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主辦的2014石化產業發展大會只進行了短短兩天,而石化及化工技術裝備產業發展論壇就占用了一天的時間。論壇上,與會代表們的表達交織著渴望與信心。那么,技術裝備業該如何為整個石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撐?怎樣才能在石化行業深度結構調整時期加速實現從追隨者到革新者的華麗轉身?
路徑一:自主創新
●把引進和開發結合起來
●高端大型環保化是裝備發展方向
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副院長徐東華從我國裝備制造業總體情況出發,提出了建議。他認為,當前我國裝備制造業要把引進和開發結合起來。
據了解,依托國外技術裝備壯大產業規模,曾經是我國石化產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特征,技術裝備引進吸收再創新是普遍現象。開發意味著自主創新,也是當前石化產業對技術裝備業的期待。
中國化工機械技術動力協會理事長孫騰良認為,石化產業結構調整技術裝備是關鍵,高端大型環保化是裝備發展的方向。而現在我國技術裝備產業大而不強,關鍵設備、關鍵配套件要進口,這是國內企業的機遇。
談到自主創新,少不了現代煤化工。中國石化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李壽生認為,未來10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技術創新的發展機遇和戰略重點之一是現代煤化工創新優勢的拓展和有序發展。新世紀以來,煤化工產業大踏步、跨越式發展包含著豐富的自主創新成分。
據了解,煤化工裝備占項目總投資的45%左右,地位至關重要。多年來,依托煤化工示范工程建設,我國煤化工產業配套的裝備技術水平顯著提升,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不斷加快,行業面貌日新月異。目前,日處理煤量2000噸級以上大型煤氣化裝置、大型變化爐、低溫甲醇洗、12萬等級大型空分、8萬等級以上空分空氣壓縮機、百萬噸級煤制油反應器、60萬噸級甲醇制烯烴反應器等裝備以及配套的特殊閥門等設備先后實現了自主化研制和生產。
中國石化聯合會副秘書長胡遷林認為,技術及裝備突破為煤化工發展提供支撐,我國現代煤化工技術及裝備在消化、吸收引進和自主開發技術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現代煤化工技術開始從實驗室走向大生產。
當然,技術的缺失難以在短時間內得以彌補。據了解,目前很多煤化工企業仍苦于難以找到技術成熟的產品,目前的選擇多集中在煤制烯烴、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煤制乙二醇等。
有專家也指出,已有技術的可靠性尚須驗證,裝備制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生產制造水平良莠不齊。航天長征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姜從斌認為,“十一五”以來,我國煤化工技術快速發展,突破了多項大型煤化工相關技術,同時,通過眾多煤化工項目的投產運行,也反映出一些問題,如關鍵技術選擇失誤等。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院長助理、能源化工處處長李志堅認為,我國現代煤化工產業的發展在世界上找不到樣本,技術裝備進步的目標是完善技術裝備支撐體系,通過自主創新,具備大型加壓煤氣化等成套工藝的自主化條件,具備項目設計、建設和關鍵設備制造的能力,在特殊機泵、閥門、低溫材料以及自控系統國產化率水平上顯著提高。
煤化工投資的高漲帶起了煤化工技術裝備的熱潮。論壇上,上海華誼(集團)公司、河南能源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等國內大型企業向與會代表展示了項目進展和規劃目標,并介紹了對設備的需求,向與會的國內設備企業拋出了橄欖枝。
更多資訊請關注石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