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創造一個節能環保的未來,北京當局曾大力扶持LED照明產業,然而在面臨著產品價格下滑和供給過剩的雙重打擊下,今年中國可能會有五分之一的LED照明企業倒閉。
中國約有4,000家LED照明企業,當初受到稅收減免、補貼和廉價工業用地的吸引,企業紛紛投資于該行業。如今這些業者困于激烈的行業競爭之中,過去三年間產品價格已經腰斬。
就如同過度投資和出口不振拖累中國太陽能光伏面板及風力渦輪機事業一樣,中國的LED照明產業如今也面臨強力洗牌;中國LED照明產業規模居世界之冠。
深圳市眾明半導體企劃總監潘汝榮在接受采訪時說:“現在大家都在做LED。行業很混亂。”
這是中國很典型的一個問題,他說,“一旦出現一個新產業,大家都一窩蜂地進入,馬上就把這個行業做爛了。”
中國政府制訂的目標是,到2015年LED要占到國內照明市場份額的30%,是目前水平的三倍多。官方估計,這每年可節省3500萬噸的煤炭消耗量。
分析師表示,如果中國一半的照明燈都采用LED燈,每年節省下來的電量相當于全球最大水電站-三峽大壩年發電量的2。5倍。
不過國內市場的需求卻低迷。盡管享有補貼,而且若使用之后的電費也會減少,不過中國家庭更換LED照明燈的過程一直較為遲緩,原因是LED照明燈的價格要比傳統的照明燈貴很多。此外質量問題也影響了消費者對它的信心。
熄燈打烊
行業專家甚至是一些LED企業的高層都認為,中國至少有20%的LED照明企業或被淘汰出該產業。
“許多小型LED照明企業正面臨困難,或許熬不到最后,”勤上光電董秘韋莉說。勤上光電是中國一家主要的LED路燈生產商。
“五到十年后,行業不會有這么多的企業,”她在公司位于東莞的總部接受路透電話采訪時說。
分析師認為,鑒于中國60-70%的LED產能用于出口,行業整合或有可能暫時打亂全球的LED供應鏈。不過長期而言,行業格局的重構應該能使得中國的LED產業更為健康,從而也有助于提升產品質量。
目前在香港和內地上市的中國LED企業有二十多家,其中一些在上市前曾吸引了私募投資。隨著這些公司獲利的下滑,它們的股價也大幅下挫。雷曼光電股價已較3月峰值時下滑了48%,而洲明科技的股價已下跌37%。
行業專家認為,包括飛利浦PHG、歐斯朗Osram和通用電氣GE在內的外國照明巨頭,應能憑借強大的財務勢力和先進技術脫穎而出。德國工業巨擘西門子SIEGn持有歐斯朗部分股權。
分析師表示,可望成為贏家的國內企業包括勤上光電、佛山照明、雷士照明、德豪潤達、瑞豐光電。
扶持政策
盡管行業料將迎來整合,中國政府仍然致力于扶持該產業。中國科技部去年夏天表示,計劃到2015年把LED照明產業的規模提升至5,000億元人民幣802。3億美元。
科技部還計劃在LED芯片相關產業培育20-30家具有技術競爭力的領軍企業,并將該產業列入政府進一步扶持的產業目錄。目前這部分產業的年產值在2,000億元人民幣320。9億美元左右。
中國的LED生產企業目前嚴重依賴外國芯片,而芯片成本已占到產品成本的一半。將芯片技術引進至國內有助于降低成本。對于中國實現自身的LED相關目標而言,降低成本、提升技術至為關鍵。
麥肯錫撰寫報告稱,一直到2016年中國LED照明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可能會超過40%,占國內整體照明市場的份額將達到46%。這也是全球的一個趨勢。
在港上市的東方照明的執董朱建欽說:“我認為有一天LED時代會到來。”
“高于我們的預期。”針對日前國務院有關加快油品質量升級的政策,記者采訪的多位行業研究員均這樣表示。
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2014年底前汽柴油完成國四標準的過渡,2017年底前完成國五標準的過渡。
“國四標準的推廣進度超出預期,國五標準目前還比較遠。”汽車行業一位研究員表示,據國家環保此前公布的信息,國四排放標準初步定于2013年7月1日開始推行。并且,對比以往國三的推進情況,國四標準的推進明顯提速。
而對于此次油品升級政策的影響,國內一家尾氣設備商的負責人認為:“主要得看后期政府的檢測執行力度,如果執行力度大,肯定影響很大!”
他分析,國四標準的執行,一方面會促使企業購買更多的尾氣處理設備、提高了整車企業的成本,另一方面也給尾氣處理設備商帶來了更多機會。
至于執行力度,平安證券證券分析師余兵認為,柴油車國四排放標準將在今年7月如期實施,且執行的力度將高于預期。
根據當前汽車業界的主流技術,柴油車的尾氣處理系統主要有兩種技術路線,一是EGR+DPF/DOC(廢氣再循環系統+顆粒捕集器/氧化型催化轉化器)路線,二是優化燃燒+SCR路線,即先通過優化燃燒降低顆粒物排放。
據了解,國內主要柴油機制造商或者以SCR路線為主,或者采取SCR與EGR并重的路線,僅有上海日野一家以EGR為主。
SCR最大的優勢在于后續過渡到國五標準具有技術連續性,燃油經濟性好,對油品的要求低。EGR的最大優勢在于當前成本低,但EGR對油品要求高,后續的技術能力升級差。
業界認為,從技術上看,SCR路線擁有較多的優勢,而EGR路線的優勢則相對較少。
國內從事尾氣處理設備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威孚高科、銀輪股份。
此前因市場炒作尾氣治理概念,銀輪股份股價曾大幅上漲,當時公司發布澄清公告稱,公司的SCR產品小量銷售,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對公司的盈利不產生實質影響。
而威孚高科則是國內國四產品線覆蓋最廣的企業,其產品覆蓋內燃機進氣系統、內燃機燃油噴射系統、機動車尾氣后處理系統。威孚高科在SCR技術所需要的SCR催化劑、燃油噴射系統等領域都有強大的技術優勢。此外,在EGR技術路線所需配套的相關系統方面,威孚高科也有很多成熟的產品。
隨著SCR系統的應用,業界也開始憧憬車用尿素的需求增長。
據了解,在SCR系統中,尿素溶液是唯一的消耗品。在該系統中,必須不斷地添加尿素溶液,以汽化的溶液與尾氣中的氮氧化物反應,生成無害的氮氣和水。
目前,業界主流觀點認為,隨著SCR系統的應用,車用尿素需求將大幅增長,由于車用尿素對于尿素品質要求高,一般不采用煤頭尿素,而多用氣頭尿素,故氣頭尿素企業受益可能較大。
國內氣頭尿素企業主要有四川美豐、建峰化工等。
有消息稱,國務院辦公廳近日發布《關于加強內燃機工業節能減排的意見》。意見提出,到2015年,節能型內燃機產品占全社會內燃機產品保有量的60%,與2010年相比,內燃機燃油消耗率降低6%-10%,實現節約商品燃油2000萬噸。
以下為公告全文: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內燃機工業節能減排的意見
國辦發〔2013〕1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內燃機是交通運輸、工程機械、農業機械、漁業船舶、國防裝備的主導動力設備,內燃機工業是重要的基礎產業。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內燃機工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內燃機產品節能減排等技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國已成為全球內燃機生產和使用大國。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內燃機產品在節能環保指標上仍有較大差距,關鍵核心技術欠缺,節能減排標準體系不健全,高能耗、高排放、低性能內燃機產品仍在廣泛使用,內燃機工業節能減排的潛力巨大。為加強內燃機工業節能減排,促進節約石油資源和改善空氣質量,經國務院同意,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降低能源資源消耗、減少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為目標,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核心,以示范工程為抓手,加強統籌協同,完善管理制度和政策標準體系,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加快內燃機節能減排新技術的研發、應用和產業化,推進內燃機替代能源多元化應用,推動再制造產業發展,降低內燃機燃油消耗率,提高我國內燃機產品的節能減排水平和內燃機工業的國際競爭力。
到2015年,節能型內燃機產品占全社會內燃機產品保有量的60%,與2010年相比,內燃機燃油消耗率降低6%-10%,實現節約商品燃油20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200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10%,采用替代燃料節約商品燃油1500萬噸;培育一批汽車、工程機械用發動機等再制造重點企業;實現高效節能環保型內燃機主機及其零部件生產制造裝備的國產化、大型化;建立內燃機產品節能減排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
二、重點領域和任務
(一)乘用車用發動機。汽油機方面,重點推廣應用增壓直噴技術,掌握燃燒和電子控制等核心技術,開發直噴燃油系統、增壓器等關鍵零部件,鼓勵2.0升以下排量特別是1.6升以下小排量汽油機采用增壓和直噴技術,推廣輕量化技術。柴油機方面,重點推動提高整機熱效率,推廣應用電控高壓燃油噴射系統、高效增壓中冷系統、排氣后處理系統以及電子控制技術,鼓勵發展乘用車用柴油機電控高壓燃油噴射系統、高效增壓中冷及排氣后處理系統。
(二)輕微型車用柴油機。輕型商用車柴油機方面,重點推廣應用高壓共軌、電控單體泵等先進燃油噴射系統,加快增壓技術的應用普及,掌握整車標定和匹配技術。微型車用柴油機方面,加快推廣應用高壓共軌燃油噴射系統、高效燃油濾清系統和增壓系統,提高燃油經濟性和可靠性。
(三)中重型商用車用柴油機。加快高效渦輪增壓、余熱利用、動力渦輪等技術應用。加強內燃機機械效率提高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重點開展低摩擦技術的開發應用,推進智能化、模塊化部件的產業化應用,實現部件的合理配置和動力總成的優化匹配。
(四)非道路移動機械用柴油機。加強工程機械、農業機械、漁業船舶、排灌機械、發電機組等非道路移動機械用柴油機與配套裝置之間的優化匹配,大力推廣應用增壓及增壓中冷技術,推動以高效節能多缸小缸徑直噴柴油機替代單缸大缸徑柴油機。
(五)船用柴油機。重點推進船用中速柴油機電控燃油噴射系統、智能化控制技術、高壓比增壓器、柴油/天然氣雙燃料內燃機、廢氣再循環技術等先進設備和技術的應用,推進船用低速柴油機動力系統余熱回收利用技術、低速低負荷工況下燃用重油技術、柴電混合動力系統先進技術、選擇性催化還原系統的應用。
(六)通用小型汽油機及摩托車用汽油機。重點開展二沖程汽油機多氣流協調導向性高速掃氣道等先進技術產業化應用研究,加快推廣四沖程汽油機應用空燃比精確可控的電控技術,加強通用小型汽油機及摩托車用汽油機高效傳動和動力匹配、性能優化和排氣后處理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七)關鍵部件產業化應用。重點開展電控燃油噴射系統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應用,加強和改善噴油器總成、電控執行器、軌壓傳感器、進油計量閥、電控單元生產的質量控制。提高增壓器制造水平及其自主研發能力,掌握可變幾何截面渦輪、可調多級增壓、汽油機增壓器、增壓器輕量化等關鍵技術。
(八)排氣后處理裝置。重點提升選擇性催化還原器、顆粒捕集器、廢氣再循環系統、三元催化和氧化催化轉化器、在線診斷系統、關鍵氣體傳感器的技術水平,加強排氣后處理裝置與整機的協調匹配,提高產品生產與使用的一致性和產品的可靠性、耐久性。
(九)內燃機制造過程節能。重點推廣薄壁鑄造、精密鑄鍛、熱處理及表面加工等綠色制造工藝,實現內燃機生產過程節能節材。鼓勵企業在新產品開發和出廠試驗環節使用具有高效能量回收功能的交流電力測功器,回收利用內燃機測試過程中產生的余熱和電能。
(十)替代燃料內燃機產品研發。鼓勵替代燃料發動機與現有發動機制造體系兼容。積極發展柴油/天然氣雙燃料內燃機、生物柴油內燃機。開展汽油/甲醇雙燃料點燃式內燃機、柴油/甲醇雙燃料壓燃式內燃機的應用試點工作。加強內燃機高效燃用替代燃料、有效控制非常規排放等基礎研究,重點掌握耐醇燃料供應系統、天然氣供應系統、點火及其電控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開發適于內燃機應用替代燃料專用潤滑油和排氣后處理技術。
(十一)內燃機產品再制造。制定實施內燃機產品再制造推進計劃,積極開展內燃機產品再制造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優選再制造技術路線,完善再制造工藝流程,支持采用表面修復等關鍵技術,建立健全有利于舊件回收的市場體系,推廣符合標準的內燃機再制造產品,鼓勵對汽車、工程機械用發動機及其關鍵零部件開展再制造。
三、重點工程
(一)壓燃式內燃機高壓燃油噴射系統示范工程。加快高壓燃油噴射系統在車用柴油機上的推廣應用,加強電子控制系統、高動態響應執行器和超高壓運動偶件關鍵制造技術和工藝研發,開展先進制造工藝和加工裝備技術改造。到2015年,新生產的車用柴油機全部應用高壓燃油噴射系統,燃油消耗率比2010年降低5%-8%。
(二)點燃式內燃機缸內直噴燃油系統示范工程。加快缸內直噴燃油系統在車用汽油機上的推廣應用,重點推進缸內直噴汽油機燃燒系統及其高壓噴油器總成等關鍵部件的生產制造,開展燃油噴射泵、電控噴油器等關鍵零部件制造工藝和加工設備技術改造。到2015年,30%-40%新生產的車用汽油機產品應用缸內直噴燃油系統,燃油消耗率比2010年降低8%-10%。
(三)內燃機高效增壓系統應用示范工程。加快高效增壓系統在內燃機上的推廣應用,重點掌握汽油機廢氣渦輪增壓器材料和制造工藝、輕型車用柴油機可變截面增壓器生產制造技術和中重型車用柴油機復合增壓匹配標定等技術。到2015年,多缸柴油機增壓技術普及率達90%以上,高效增壓技術在車用柴油機上的應用比例達100%,在車用汽油機上的應用比例達30%以上。
(四)節能節材型小缸徑多缸柴油機應用示范工程。推廣應用小缸徑多缸柴油機,重點研發缸徑小于80毫米的多缸柴油機電控高壓燃油噴射系統制造技術、微型車用燃油供應系統關鍵部件及排氣后處理裝置制造技術。到2015年,20%以上新生產的多功能型(微型)乘用車配套使用小缸徑多缸柴油機,替代高耗能大缸徑單缸柴油機50萬臺。
(五)替代燃料內燃機應用示范工程。開展天然氣單一燃料及天然氣/柴油雙燃料燃燒技術在車船用發動機上的推廣應用,汽油/甲醇雙燃料燃燒技術在乘用車用汽油機上的應用,柴油/甲醇雙燃料燃燒技術在載重車、船舶、機車、固定柴油發電機組用重型柴油機上的應用,提高燃料供應系統關鍵零部件的耐腐蝕性和可靠性。到2015年,通過推廣應用天然氣單一燃料、雙燃料及生物柴油內燃機,實現替代商品燃油1000萬噸;通過推廣應用甲醇燃料內燃機,實現替代商品燃油500萬噸。
(六)船舶柴油機能量綜合利用示范工程。重點推動大型集裝箱船、散貨船和油船推廣應用船舶柴油機機內凈化、排氣余熱梯級利用及后處理技術,加強設備、系統優化組合和智能控制。到2015年,實現單船綜合能效比2010年提高5%。
四、政策措施
(一)完善產業政策。加快制定出臺內燃機制造企業準入條件,嚴把節能、環保、質量、安全關,推動提升內燃機工業技術水平,抑制落后產能擴張。嚴格執行淘汰落后產品制度,制定落后內燃機產品評價規范和淘汰產品目錄,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內燃機產品。完善并嚴格執行機動車及發動機環保型式核準制度、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準。發布內燃機節能產品推廣目錄,制定推廣實施方案,加快推廣應用先進節能內燃機產品。
(二)健全標準體系。制定內燃機產品燃油消耗限值及測量方法標準,明確燃油消耗率限定值、推薦值和目標值,達不到限值標準的內燃機產品不得生產、銷售、使用。制定節能環保型內燃機產品技術標準,明確燃油消耗率及污染物排放技術指標,規范節能型產品分類。研究制定替代燃料內燃機產品技術標準和內燃機再制造工藝技術、產品質量、生產管理等標準,對替代燃料內燃機和再制造產品發展進行規范。開展行業能效對標活動,提高內燃機制造業能源利用效率。
(三)加強監督管理。加強對節能減排政策法規及內燃機產品節能減排相關標準的宣傳貫徹工作,切實加強準入管理,強化監督檢查,開展落后產品淘汰制度、燃油消耗限值標準等執行情況的檢查行動,確保各項管理措施、法規標準得到嚴格執行。
(四)加快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通過國家科技計劃(專項)等渠道加大對內燃機節能減排技術研發的投入力度,加大內燃機工業技術改造投入力度,加快實施重點工程,加強企業技術研究中心能力建設,推動建設一批內燃機工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強化跨部門、跨行業產學研的結合,提高內燃機工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突破內燃機產品節能減排關鍵核心技術。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在關鍵技術領域培育一批領軍人才,鼓勵從海外引進優秀人才。
(五)出臺經濟激勵政策。在乘用車節能惠民補貼、農機工業財政補貼等政策的基礎上,研究制定推廣節能環保型商用車的財政扶持政策,帶動高效內燃機的發展。研究完善節能環保型內燃機產品有關稅收減免政策。完善老舊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政策,促進農業機械節能減排。對內燃機產品提前達到節能減排相關標準的企業,在企業技術改造、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能力建設和科研開發等方面研究按照規定給予獎勵。
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本意見的要求,加強對內燃機工業節能減排工作的組織領導,扎實開展工作。各地區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明確工作任務,切實抓好落實。各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抓緊制定出臺配套政策,加強協調配合,強化工作指導和督促檢查,保證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要進一步發揮行業協會在加強行業自律、推廣先進技術和經驗、推動工程實施以及標準制定宣傳貫徹等方面的作用。要切實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各有關企業要嚴格執行內燃機工業節能減排各項法規標準和管理制度,扎實推進各項重點工程和工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