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全國物聯網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在北京召開。出席會議的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在講話中指出,著力突破核心芯片、智能傳感器等一批核心關鍵技術;著力在工業等8個領域開展物聯網應用示范和規模化應用;著力統籌推動物聯網整個產業鏈協調發展。
這也是2013年2月份國務院出臺《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后的又一次國家層面對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全面部署。不過記者注意到,原定于2013年底陸續出臺的多個專項行動計劃并沒有如期出臺。
作為戰略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物聯網與云計算的熱潮在2013年似乎已經消退,但也預示著真正的產業化進程正在落地。據相關統計,大數據市場2012年市場規模達到4.5億元,2014年還將持續發酵,未來3年內有望突破40億元,2016年有望達到百億規模。
“通過對國家物聯網‘十二五’規劃以及江蘇省、北京、上海三地的物聯網‘十二五’規劃解讀,可以認為在未來十年,國家及較發達地區將繼續保持對物聯網與云計算產業進行政策與資金上的大力扶持,并帶動全國物聯網企業及相關應用的大規模涌現,由此將進一步導致大數據市場的蓬勃發展。”葛浩棟,一位某物聯網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分析道。
不過當記者問及傳感器技術領域的進展時,葛浩棟研究員坦承,國內的集成電路基礎的確非常薄弱,過去幾年物聯網領域的進展主要還是在網絡應用層面。
2013年9月,國家發改委正式對外公布了《關于印發10個物聯網發展專項行動計劃的通知》,其中的技術研發專項行動計劃由科技部牽頭,在時間進度上提出在2013年底完成關鍵技術立項。
“科技部牽頭的所謂關鍵技術立項沒有如期完成完全在預料之中,因為從去年下半年起,一個更大的集成電路產業規劃已經在醞釀中,物聯網領域的核心芯片和傳感器也就沒有必要單獨立項。”多位國內IT業人士對記者分析道。
“從去年下半年起,政府部門和專家就已經開始調研,各種觀點都能聽到。現在連地方政府已經制定的規劃也都在等國家層面的規劃出臺后再看是否需要進行調整。”沈洋,一位國家級集成設計產業化(濟南)基地的工作人員對記者介紹道。
從2013年12月份起,關于新一輪集成電路產業規劃將出臺的消息開始見諸國內媒體。政府投資力度空前、政府出資部分將嘗試產業投資基金模式、大力扶持現有重點企業等新政策條款也成為資本市場上的題材。不過如何把產業鏈串起來,實現集成電路產業鏈設計環節的歷史性突破,才是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
實際上,從2000年18號文出臺至今,盡管中國已經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通信設備和PC以及白色家電企業作為集成電路產品的下游用戶,但在集成電路設計領域卻沒有出現一家世界級的公司。即使在TD-LTE和北斗導航這樣中國自主標準的產業鏈里,關鍵集成電路的短板依然存在。過去幾年物聯網在國內只不過又一次重復了上游基礎缺失,中下游產業化應用有突破的局面。
相關資料證實,自“十二五”初期戰略新興產業概念提出后,物聯網領域的傳感器技術更是備受重視,在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編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中,高性能模擬電路及數模混合電路被排在電子核心基礎產業集成電路類的第一位,排名在數字類的CPU、DSP和存儲器芯片等通用集成電路之前。
同時,國內在CPU和存儲器等主流消費類產品領域,雖然曾經一度宣稱有歷史性突破,但現實卻是更加無力追趕國際先進水平。在目前移動計算機的CPU領域,ARM處理器即將步入20納米量產時代,中國大陸的代工廠也即將量產28納米產品;但國產CPU核和存儲的設計已經止步65納米。
“其實中國大陸今天的局面早在我們預料之中,和美韓臺相比,在CPU和存儲器領域,中國大陸根本沒有任何機會步入主流市場。實際上,日本和歐洲也基本退出了這幾個領域,而是專注于工業級集成電路產品領域。中國大陸有龐大的裝備制造業,物聯網應該還有機會。”泰德,一位硅谷的集成電路技術人士對記者分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