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來,國家對集成電路產業的支持力度明顯加大,產業前景相當可觀。據預計,2014年國內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增幅將達到20%,規模將超過3000億元。消息稱,我國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工藝獲突破,一批65-28納米高端設備通過量產驗證,而部分實現批量采購,40納米成套工藝成功量產。
此前,科技部曹健林副部長在“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及成套工藝”專項2014年工作務虛會上指出,專項自實施以來,我國已經在集成電路高端裝備、成套工藝、關鍵材料、封裝測試等領域取得了部分突破。除了上述制造工藝突破,光刻機整機集成及零部件技術水平也得到迅速提升,封測產業加速升級,專項成果輻射相關產業應用。
我國一些事關國家信息安全的產品部件高度依賴進口,尤其是作為集成電路的關鍵核心部件——芯片的進口依存度更達到80%—90%,對信息安全造成不小的隱患。那么未來國家和企業將如何聯手打造安全的中國芯?
解讀“安全”內涵:不同技術路徑,確保安全性和保密性
上世紀80年代,中國提出了電子振興計劃,伴隨著中國經濟的起步和騰飛,中國的信息產業得到了飛速發展。今天,整個社會的信息化程度已經很高,安全就成為了最重要的問題。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陸致成認為,所謂“安全”要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通常意義上的網絡安全,如我們所熟悉的網絡支付,通過軟硬件植入安全控件,在網絡交易、移動支付時可以保護我們的帳戶和財產安全;二是更高層面上的信息保密,即通過自主可控技術,保護個人、企業、國家的重要信息不被惡意竊取和泄露。要解決這兩個方向的問題,所采取的技術路線也應是不一樣的。
中國經濟發展迅猛,自主可控方面有待提升
陸致成表示,中國經濟經過了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在部分核心技術和核心元器件產業方面已有較大提升,但在高端技術自主可控方面,與國外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包括國防、政府、電力、水利、金融等在內的重大領域所用的服務器、網絡設備、存儲設備,甚至軟件數據庫等,都還被國外產品壟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給國家安全帶來的挑戰還是存在的。
但另一方面,我們看到中央成立了由習近平主席親任組長的網信領導小組,將網絡安全和信息化一體兩翼的發展提升到了國家安全戰略的高度。有了國家層面的總體布局、統籌各方、推動創新、加大信息安全產業的推進力度,再依托產業多年的積累,和中國企業自身能力的激發與提升,市場前景是非常樂觀的。
芯片國產化前景廣闊
來自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移動芯片的銷售額為643億美元,PC芯片銷售額為581億美元,移動芯片的銷售額手次超越了PC芯片。預計五年后,智能終端出貨量在計算設備中的占比將超過80%,這將直接帶動移動芯片出貨量超過80億美元,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美元,芯片國產化空間異常廣闊。
同方股份旗下企業同方國芯,作為國內智能卡芯片設計龍頭企業,去年凈利潤增長達93%。在芯片自主可控和全國產化方向上,同方國芯主要致力于芯片設計領域,產品涵蓋了移動通信、金融支付、身份識別及信息安全等行業,目前已廣泛應用于電信SIM卡、金融IC卡、移動支付卡、USB-Key、社保卡、城市通卡、居民健康卡、居住證件,以及可信計算、非接觸讀寫機具等市場領域。
同時,同方還是中國可信計算工作組(TCMU)核心成員,曾組織實施了《可信計算機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和《可信計算終端研發及產業化》項目。核心專利覆蓋從基礎技術到信息安全應用的多個領域,包括信息防護、可信網絡支付、可信網絡接入、手持設備、可信存儲等。自主設計開發了世界領先的全國產BIOS(UEFI)、片上自主操作系統和核心軟件,并完全掌握知識產權。
陸致成肯定地說:“我們可以做到所設計的芯片所有技術和核心部件都是自主可控的,從安全的角度來講,芯片中的內容是經過特殊加密的,不能被偷走和讀取的。作為一個芯片設計企業,做出這樣的保證是很必要的。”
對于未來芯片國產化的發展模式,陸致成以同方微電子公司承接二代身份證芯片為例:“先由國家提出構想并給予相關政策支持,選擇有實力的企業自主研發,符合相關標準再由國家出資采購相關技術和產品,這種激勵創新的共贏機制,既評估了參與企業的技術能力與經營實力,又調動了供應企業的積極性與潛能,為我國加強芯片國產化扶持力度提供了模式的參考。”
本土手機芯片的難言之痛
信息時代,為了增加產品差異化,電商對手機芯片供應商的選擇也越來越嚴格、高端。據工信部統計顯示,截至2013年底中國手機用戶已突破12億,然而在眾多手機芯片中,中國芯所占的比例卻不足兩成。猶如多米諾骨牌效應一般,一方被推倒,相關產業也站不起來。本土手機芯片之痛也這是我國芯片產業以及IC解密產業不能言語的傷痛。
芯片進口吃不消
作為電子元器件,芯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把整個電路板比作一個人體,那么芯片就是指揮運動的中樞神經。我國在芯片方面已經落后發達國家許久。中國人自己使用的手機中,采用本土芯片的也寥寥無幾。激烈的競爭迫使電商不惜花高價進口手機芯片。據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額就已經高達2313億美元,遠遠超過原油進口額,位居各種進口產品首位。如此大手筆的開銷實在有些吃不消。因此,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已經成為全國共識,第一要務。
進口產品不如引進技術
科技日新月異,產品的更新換代頻率也越來越快。進口芯片所帶來的壓力下,讓中國電商不得不好好反思一下。用戶的喜新厭舊心理讓電商不得不緊跟潮流,及時進口最新的芯片成果。更加增加了產品的生產成本。與其進口產品不如引進技術。單片機攻擊者利用芯片設計中的系統漏洞和缺陷,借助專門的工具和技術手段,反向獲取芯片內重要信息,提取單片機內程序,這就是最快、最低成本的引進技術。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力電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