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這一概念今年初迅速被熱炒。先是思科CEO約翰•錢伯斯(JohnChambers)在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宣稱,物聯網將驅動未來十年的全球創新,并為全球帶來一個規模高達19萬億美元的巨大市場。后有谷歌(微博)花費32億美元成功收購智能恒溫器公司Nest。
不過,早在物聯網蓬勃興起之前,就有不少投資者看好其發展。據市場研究公司CBInsights本周二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當物聯網發展還處于默默無聞階段時,美國投資者在這一領域就投入了11億美元,所涵蓋的交易量高達153宗。如果除去黑石集團以高于2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家庭報警系統供應商Vivint,美國在物聯網這一領域的投資出現了同比49%的增長。此外,數據還顯示,美國投資者在物聯網領域的投資每個季度都在環比增長。
物聯網現在已經成為大趨勢,推動其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風險投資機構紛紛涌向家庭自動化服務提供商,例如August、SmartThings以及Revolv。另一方面,企業鼓勵用戶對自身行為進行量化監測,例如美國可穿戴技術創業公司Fitbit在去年完成了總額4300萬美元的融資。
物聯網雖然與可穿戴設備有相似之處,但其競爭對象卻不盡相同。可穿戴設備有能力重新定義用戶與網絡的新型關系,但消費者的需求究竟在哪似乎還沒有形成定論。目前,全球的智能手機超過十億臺,這已經為物聯網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硬件和關聯條件。Nest等公司已經實現通過新型的連接關系對老式的家用設備進行控制。從這一角度而言,物聯網比可穿戴設備更早找到盈利點,其市場定位更加明確。
由于物聯網是新型產業,去年該領域將近三分之二的交易與種子融資或A輪融資有關。鑒于大部分物聯網公司為軟件掩飾下的硬件公司,平均1149萬美元的投資規模可謂不小。
物聯網的發展雖然偶爾露崢嶸,但有時也會令人感概創新的局限。PlanetLabs正準備發射獨立人造衛星去太空給地球繪制地圖。智能尿布制造商PixieScientific致力于通過嬰兒的尿液情況來跟蹤嬰兒健康狀況。SoilIQ則檢測土壤的相關數據為農業提供服務。目前,物聯網產品涵蓋的種類正在逐漸擴大,風投公司勢必也將趨之若鶩。物聯網產業幾乎一夜爆紅,但是否只能維持三分鐘熱度呢?其發展軌跡非常值得關注。
更多資訊請關注新能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