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在當今提倡節能減排,開發新能源的號召之下被炒的火熱。但電動汽車以年銷量2萬輛對比2000多萬輛的傳統汽車年銷量的時候,我們也只能感嘆一句,觀念深入人心,市場表現不如人意,在面對傳統汽車下電動車顯得太過于疲軟了。
電動汽車一出現就用成本,能耗以及低污染等方面讓人們眼前一亮,不少的國家都迅速制定了相關政策并大力扶持。我國國務院在2012年就公布了《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發展產業規劃(2012-2020)》,明確提出要加快培育和發展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產業。汽車生產商借助這一政策相繼推出了不少的電動汽車。比如比亞迪、奇瑞、眾泰等等,尤其是現在火熱的比亞迪秦,一度號稱“外有特斯拉,內有比亞迪。”
在這樣情況下,為什么電動汽車市場還是如此的低迷乏力呢?
其實,我們回過頭來一想,電動汽車最大的弊端是什么,無非在于續航能力。不少體驗者都曾經表示說,“擔心半路沒電,不敢開太遠。”根據調查發現,一臺10萬至20萬左右的電動車續航能力在100公里左右。這也就是說,基本上電動車也就是滿足了短途行駛。
而就目前而言,電動車定位基本立足于城市上下班的人群代步之用。但是問題有出現了,價格在20萬以內的電動車和傳統汽車選擇誰?這看似是一個選擇題,但是我相信,大家的心中都有數了,同樣價格傳統汽車已經完勝了。從長遠看,買一輛傳統汽車使用的范圍會比電動汽車廣泛許多。
于是,性價比就充分的變現出來了,“叫好不叫座”的情況再一次的出現了。
但是,在能源如此消耗的情況下,石油嚴重緊缺,油價高漲,政府勢必會繼續通過政策鼓勵使用電動汽車,而電動汽車應該更好的立足微型汽車業,價格控制在造10萬甚至在5萬以內,占領微型汽車市場,讓電動車成為代步車的名詞。
當然電動汽車也要解決續航里程的問題,加強蓄電池的能力,理想狀態下,在充滿一次電之后能行駛不低于100公里。
在觀念深入人心之后,做好市場定位,提高技術能力,轉變原有的生產方式,將生產成本降下來,質量功能提上去。相信,這樣的電動車是不會沒有市場的。
更多資訊請關注汽車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