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護儀是監測并記錄病人多項生理參數變化的醫療設備,監護儀可能是醫院使用數量最多的一種醫療設備。
監護儀問世以來已有40年歷史,起初僅用于心電監測,后不斷增加血氧、無創血壓、呼吸模塊,有創血壓、呼末二氧化碳、麻醉氣體、麻醉深度的出現則大大豐富了監護功能和參數范圍。但受限于低水平的計算機電路集成技術,當時的儀器大且笨重,上世紀90年代電子技術的突飛猛進才促使便攜式監護儀的產生。
此時的便攜式監護儀,醫院習慣稱之為通用型監護儀,或多參數監護儀、病人監護儀。只簡單的按照屏幕大小,參數多少來劃分高中低檔監護儀。
目前的普遍情況是企業拿著三五款監護產品在全球銷售,這些監護產品內部模塊基本一樣,連操作系統都幾乎相同,僅對軟件功能做了些增減,在屏幕大小,儀器外觀上略有差異,所以廠商都宣稱可以用在所有的臨床科室和各級醫療機構。
不同科室的病人生理特征有差異,科室診療方法有區別,設備的使用環境也各有不同,但卻沒有出現一款真正滿足各科室需求的產品。這是為什么呢?相信不同科室對監護儀的需求不同的這種現象,醫療設備巨頭們早已發現。因為他們不僅擁有眾多的專業人才和技術儲備,而且產品覆蓋面廣,與用戶溝通機會也更多。但是,他們為什么沒有做或者不愿意做真正滿足各個臨床科室需求的監護產品呢?
第一、研發成本急劇提高。首先,由于各個臨床科室的病人的生理參數存在差異,比如新生兒科的新生兒,在血壓方面要遠低于成人,在心率、呼吸方面又大大高于成人,要解決這些差異就必須去研發適合測量新生兒參數的算法和模塊;其次,各臨床科室在各監測參數上的側重點不同,比如心內科,醫護人員對監護儀的心電方面要求就比其他科室高,他們需要能做出心電診斷的監護儀,而不是僅僅作為參考的心電波形;然后,各臨床科室在監護儀使用環境上的差異,比如急診科,使用監護儀的環境有院外、急救車、院內轉運等。那他們看重的是抗震防摔防潮,重量輕但小巧,電池續航能力強,快速血壓,運動心電,快速血氧,病人數據轉移等特點,這些在使用上的要求就和其他的科室截然不同。通過調查發現每個科室幾乎都在監護儀的適用性上各有不同的需求。
第二、制造成本加大。原來是做一款監護儀,而現在要做很多款從里到外都不相同的監護儀,導致原材料的種類和庫存隨之增加,制造難度也相應增加。
第三、各科室專用監護儀每款銷量不多,雖然從需求角度講,專用監護儀的總量大于普通監護儀,但因為被分散了,每款數量就不多。所以某知名企業的高層講:“做專科專用的監護儀局限了我們的市場,我們作為全球知名監護儀制造企業,肯定是做普通監護儀的。”這是完全不負責任的表現,這不僅是對客戶的不負責任,更是對社會的不負責任。不斷創新,讓用戶得到更滿意的產品,是一個企業的生存之本。也是一個企業社會責任感的根本體現。
過去,監護儀的更新換代速度緩慢,一款產品甚至能賣20年。大的制造商往往以技術突破難度大為借口,刻意回避用戶的需求,造成廠家造什么,用戶就用什么的局面。實際上,監護儀的改進,可以從性能、功能、適用性和用戶體驗等方面來實現。這些方面,并非每一個都難度巨大,投入巨大,不僅可以通過微創新來滿足客戶適用性的需要,比如把飛梭和按鍵改為觸摸屏,實際上成本并沒有增加很多,卻能大大改善用戶的操作體驗,而且可以通過加強與醫護人員的互動溝通,深入了解他們實際的想法,
但是,如果不提高用戶體驗,不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去研發和制造更多滿足用戶需求的精品,如果繼續停留在工業時代的思維模式上,淡漠市場需求,無視互聯網時代帶來的變化,哪怕再響的品牌、再大的工廠也終將被用戶拋棄。
所以,監護儀的發展,必須要根據科室不同的需求,創新性地整合各種資源,制造出專科專用的監護儀。
更多資訊請關注醫療機械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