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減弱,一年一度用工荒的步步緊逼,生產企業把眼光轉移到工業機器人上,但機器人成本和人工費用的權衡往往是生產企業決定是否轉型的重要因素。
根據調研國內重點工程機械企業機器人使用情況,可知只要產能利用率足夠高,機器人更劃算。
一般一臺大型焊接機器人,初始購置成本200萬,10年折舊的話,一年20萬,一個月1.67萬。如果三班倒生產,相當于5-6個工人的工作量。一個工人淡季工資是3000-4000,旺季工資是5000-6000,即使淡季5-6個工人工資,也要最少需要將近1.2萬到1.5萬,旺季可能要3萬到3.6萬,全年合計要30萬,遠高于當年機器人折舊總額20萬。而其它焊絲、焊槍和電費基本差不多。機器人的使用成本也不高,90%的電費是用在焊接,和手工焊接差不多。機器人手臂的移動,耗電量和風扇差不多。而且機器人維護保養費用也很低,比激光切割機床的維護費用低很多。
另外,目前市場上不少人談到發展機器人就認為是取代勞動力,解決勞動力成本過高的問題,看法多少存在片面性。替代勞動力是只是發展機器人產業的一個方面(日本在高速成長期引入機器人對解決勞動力短缺,對其重化工業發展起到極大推動作用)。更為重要的是,機器人能夠完成許多人不能完成的任務,如精度、潔凈度等方面,機器人做得更好。上世紀90年代,日本將機器人引入到電子行業,等帶動其電子產業競爭優勢大幅提升。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