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化的模式與美國接近,即本身生產的機器人較少,眾多企業集中于機器人系統集成這一塊。這是由于工業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ABB、KUKA等幾家國際巨頭手中、機器人本體生產成本過高所致。
“目前大概有95%的公司在做系統集成,主要原因是利潤率比較高,收取方案費和服務費。”廣州數控副總工程師何英武告訴記者。
不過,系統集成想做大規模并不容易。首先,系統集成企業的工作模式是非標準化的。從銷售人員拿訂單到項目工程師根據訂單要求進行方案設計,再到安裝調試人員到客戶現場進行安裝調試,最后交給客戶使用,不同行業的項目都會有其特殊性,很難完全復制。
如果專注于某個領域,可以獲得較高的行業壁壘,然而,這個壁壘也使系統集成企業很難跨行業去擴張,因此其規模也很難上去。
另外,系統集成企業常常會面臨墊資的壓力。系統集成企業付款一般采用“3331”的方式,即圖紙通過審核后拿到30%,發貨后拿到30%,安裝調試完畢后拿到30%,最后10%為質保金。按照這種付款方式,系統集成企業通常需要墊資,如果幾個項目一起做,或者單個項目金額很大,系統集成企業也常常面臨資金壓力,從而限制其規模的擴張。
從下游應用類型來看,機器人一般可分為焊接機器人、搬運/上下料機器人、噴涂機器人等。
目前國內使用最多的是焊接機器人,銷量由2005年的1287臺增至2011年的11212臺,復合增長率達43.4%,這表明國內焊接工藝對自動化或智能化裝備需求很旺盛。
從產品應用領域來看,工業機器人主要應用在汽車工業、電子制造、化學及塑料橡膠、工業機械以及金屬制品等領域。汽車工業是國內工業機器人最大的應用市場。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國內工業機器人銷量為1.5萬臺/套,其中50%是應用在汽車領域。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