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發達國家污水處理廠提效改造已經成為與提標改造必須同步進行的過程,而“提效改造”在我國業內卻還是個“生詞”。中國城市污水處理事業將迎來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全新時期,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中國仍將是世界上最大的污水處理市場。
建設面向未來的中國污水處理概念廠
經過30多年特別是近10多年來的高速發展,中國城市污水處理取得了巨大成就。回望過去,輝煌毋庸置疑,但一路走來,中國污水處理事業也不乏遺憾和隱患。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實踐中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缺位,導致行業的短視、粗放、混亂,甚至劣質,與經濟、社會對污水處理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相比,已經呈現了多種不適應,未來挑戰依然嚴峻。
從世界范圍看,污水處理正處于重大變革的前夜,城市污水處理廠將由單純污染物削減,轉變為資源、能源工廠,相關政策、標準、技術、實踐等正在廣泛而深刻地變革。而這些,正是中國污水處理未來發展必須重視的新方向。
當量的積累腳步放緩,尋求質變的努力開始了。中國污水處理事業急需在立足國情和自身需要的基礎上,進行一次面向未來的系統探索,以期尋找到再出發的方向。近日,6位環境領域知名專家發起設立中國污水處理概念廠專家委員會。設想用5年左右時間,建設一座(批)面向2030——2040年、具備一定規模的城市污水處理廠。
這6位專家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曲久輝,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教授王凱軍,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教授王洪臣,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余剛,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副主任柯兵、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學院教授俞漢青。
1984年,中國第一座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廠在天津建成并投入運行。此后的30年來,中國城市污水處理事業快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3年,我國已經建成并投入運行了3500多座縣級以上污水處理廠,日總處理能力達到1.4億m3,已與美國基本相當,為遏制水污染加劇的態勢發揮了關鍵作用。然而,每個行業都難以跨越歷史,污水處理行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同樣隱存著短視、粗放乃至劣質。面向未來,我們必須進行反思。
回顧百年來的發展歷程,污水處理對改善人居環境,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今年迎來“百年誕辰”的活性污泥法,長期、有效地遏制了水污染物排放,至今仍是污水處理系統的“中流砥柱”;上世紀60年代,美國提出了具有超前思維的“21世紀水廠”概念,即將污水處理標準提升至飲用水標準,對行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沿此思路,在本世紀初,新加坡開發了“NEWater”工藝,通過傳統生物處理加雙膜法,實現了污水到飲用水的深度回用,帶動本國水業跨躍式發展,使其一躍成為世界性水務“新概念”中心,污水處理廠的內涵也得到了進一步擴展。
中國污水處理概念廠不能簡單地局限于通常意義上的重點工程、示范工程,更應該將其看作是中國污水處理事業在當前機遇和挑戰下面向未來的一次系統探索。6位專家表示,他們設想:用5年左右時間,建設一座(批)面向2030——2040年、具備一定規模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它應該扎實踐行低碳綠色的國際先進理念,集中應用與展示已經和即將工程化的全球先進技術,從而能夠充分滿足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并期望成為國際水處理界的最新標桿。同時,概念廠還將成為國際水處理工程技術考察、觀摩學習的重要項目,標志著我國污水處理事業開始走向領先。
概念廠將有助于我們突破現有體制、機制的束縛,重點從中國國情、社會發展、技術進步、物質與能源循環角度出發,在更長時間尺度上綜合思考污水處理廠的功能與定位。專家表示,這種突破束縛的探索,本身就是巨大進步。
同時,這也將是一次富有前瞻性和戰略性的嘗試。城市污水處理廠已經不單單是污水處理行業或環保行業的事情,它和人們生產、生活的關聯日益緊密。這種關聯正在刷新我們對其的傳統認知,概念廠即脫胎于此:城市污水處理廠從實現污染物削減的基本功能將轉變為城市的能源工廠、水源工廠、肥料工廠,進而再發展為與社區全方位融合、互利共生的城市基礎設施。為了可持續的生存環境,我們需要這樣顛覆性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需要大膽嘗試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