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讓人羨慕業績的中國本土汽車電子企業,卻徘徊于一個怪圈,那就是他們業績的增長很大一部分來自“價格便宜”、“利潤很薄”的后裝市場,而前裝市場和車體電子市場卻被外企牢牢占據著。2009年中國汽車電子產業規模預計達到1484.3億元,2012年則超過3200億元;而后裝市場僅有幾十億元到幾百億元的規模,增長率最多不過40%。
在大好的市場前景下,表面紅火的中國的本土汽車電子企業,正承受著三大“難”山的重壓,嗷嗷待救。
技術底子薄外企壁壘難突破
“國外汽車電子企業用40%的資本控制了中國50%的汽車電子市場,攫取了中國汽車電子70%的利潤。”5年前,中國汽車電子市場的格局正如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王小廣博士所言。而今,這樣的格局未有太多改變。據調查,目前中國汽車電子市場70%以上的份額由國外汽車電子廠商所掌控,這些企業包括博世、德爾福、偉世通、德國大陸、現代莫比斯、電裝、西門子VDO、法雷奧。在激烈的競爭中,孱弱的中國汽車電子企業幾乎無話語權可言。
汽車電子市場基本分為兩類。一是車體汽車電子:包括發動機、底盤和車身電子;二是車載汽車電子:包括行車電腦、導航、音響和信息娛樂系統,以及車載通信系統等。車載類又分為車廠定制的前裝和市場銷售的后裝。
在車體汽車電子領域,技術幾乎被國外汽車電子廠商壟斷。“由于中國汽車工業在整車控制系統等汽車電子領域技術的缺失,使得缺乏本土汽車產業支撐的中國汽車電子企業沒有技術實力,更沒有渠道打入車體汽車電子市場。”沐先生抱怨道,同樣的原因,國產車載汽車電子產品也很難拿下汽車廠商“前裝”的訂單,只得通過“后裝”渠道銷售。
情況確實如此,目前在被外企壟斷的前裝市場,除了個別本土企業在一些非核心技術領域,如汽車影音有零星突破外,大部分企業掌握的技術都很有限。“本土企業能夠在車載汽車電子的后裝市場打拼,主要靠的就是價格低廉了。”東軟集團總裁王勇峰表示。
核心技術成了中國的汽車電子企業突圍的第一道門檻。
近年來,雖然我國汽車電子在底盤、動力總成、安全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由于我國汽車電子產業整體水平仍然落后于世界先進國家,在一些關鍵技術上與國外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的汽車電子企業絕大部分缺乏技術積累,也就更難談及核心技術,在技術標準上更缺少話語權,不敵國外廠商也很無奈。
業內專家認為,自主創新既是汽車制造業發展的關鍵,也是汽車電子發展的關鍵。東軟汽車電子先行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淮也認為,創新是本土汽車電子廠商惟一的出路。
事實上,國家也在號召汽車電子企業自主創新。在《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國家就提出了“關鍵零部件技術實現自主化”的要求。其中,發動機、變速器、轉向系統、制動系統、傳動系統、懸掛系統、汽車總線控制系統中的關鍵零部件技術要求實現自主化,新能源汽車專用零部件技術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另外,今后3年,國家還將投入100億元作為技術進步、技術改造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汽車生產企業進行產品升級,提高節能、環保、安全等關鍵技術水平,并帶動企業和地方政府更大規模的投入。
工業和信息化部還制訂《汽車產業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項目及產品目錄》,支持汽車產業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加大技術改造力度。重點支持內燃機技術升級、先進變速器產業化、關鍵零部件產業化,以及獨立公共檢測機構和“產、學、研”相結合的汽車關鍵零部件技術中心的建設。
但是更多的業內人士指出,以當前的產業基礎和研究基礎來說,本土廠商要想從根本上改變“螞蟻與大象”的差距,單單依靠自身整合技術研發力量,走自主創新之路很難實現。
企業規模小惡性競爭難避免
目前企業規模和實力相較外企“巨頭”還很小,無暇在激烈的競爭中抽出更多的精力和資源用于研發,也沒有能力與汽車廠商和研究機構談合作,而這樣的問題在業內普遍存在。
目前,中國有1000多家汽車電子企業,其中大多數為本土汽車電子企業,數量雖多,但個個都是“小個子”。
據調查,中國本土最大的汽車電子企業,是被譽為“中國汽車電子行業自主創新旗幟”之一的“深圳航盛電子”,其銷售額也才剛剛超過20億元;另一家著名的本土汽車電子企業“啟明信息”,即使“傍著”長春一汽這棵大樹,其2009年上半年在汽車電子領域的營收只有7995萬元,去年全年也僅僅是6000萬元。而外資汽車電子廠商在中國市場的營收卻是百億元規模。2008年,博世中國的營收約為250億元,同比增長30%。天津電裝電子有限公司在2007年的營收就達到了20億元,而這只是電裝在中國6家合資公司中一家的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