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鋼鐵業一路從“高帥富”滑向“矮窮挫”。就以最直觀的噸鋼利潤而言,高峰期能達到1000元左右,可以買一部普通手機。其后,逐漸下滑到僅能買一公斤豬肉、一瓶礦泉水的水平。今年上半年,噸鋼利潤一度僅0.43元,兩噸加起來賺的錢還不夠買一支冰棍。
分析鋼鐵業面臨的困境,產能過剩已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多年來,盡管鋼鐵業的產能調控政策并沒有少出臺,但現實卻是,一邊是落后產能被淘汰,一邊是新項目不斷上馬,產能越減越多。2009年中國鋼鐵產能約為7億噸,到2013年該數字已增至9.76億噸。這也正是導致鋼價持續低迷,最終拖累鋼企利潤的罪魁禍首。
而對本就搖搖欲“墜”的鋼企來說,今年重重落下的那根“最后的稻草”,叫環保!
2013年,舉國“談霾色變”。作為大氣污染物排放最為嚴重的行業之一,鋼鐵業不可避免地成為輿論和政策調控的“眾矢之的”。然而,對于徘徊在盈虧生死線上的大部分鋼企來說,環保成本卻是難以承受之重。有鋼企人士測算,生產一噸鋼治污成本達100元。按我國鋼鐵行業7.2億噸的年產量,光環保投入就需720億元。
當然,多年來中國鋼鐵業也一直在尋求突圍之道。譬如前些年熱火朝天的出海買礦潮——鋼企希望借此能夠化解鐵礦石成本壓力,改變為三大礦山打工的境況。而2013年鐵礦石期貨的問世,則為中國鋼企爭奪鐵礦石定價權又增添了一大助力。
同時,越來越多的鋼企在2013年加入到多元化的大軍。有的鋼企多元化仍圍著鋼鐵主業轉,有的則學習武鋼養豬好榜樣,干起了與主業風馬牛不相及的行當——釀酒的釀酒、賣水的賣水。不過,盡管看上去一片花團錦簇,但多元化到底將成為鋼企的新盈利點還是新出血點,尚需時間檢驗。
回頭來看,鋼鐵行業的希望還在“置之死地”之后。持續籠罩在國土上空的霧霾迫使政府著手解決污染問題,環保正在成為倒逼鋼鐵產能迅速出清的契機。鋼鐵產能見底之日,將是鋼鐵業重現生機之時。顯然,大批鋼企將無可避免地倒在“黎明之前”,但如能生存下來,將是“剩者為王”。
2014年,鋼鐵行業不輕言“春天”。
鋼價跌破1994年水平行業面臨最嚴去產能考卷回顧2013年的鋼材價格行情,在2月底登上年度高點之后,從3月份開始便一路下跌,直到6月底觸及年內最低點。隨后,7月份-8月份,鋼價一度走高,但接著又震蕩下行。而從10月底到目前,鋼價整體處于震蕩盤整狀態。
然而,雖然鋼價走勢看上去波瀾起伏,事實上這條曲線卻一直行進在低位。“截至10月底,鋼材價格指數有11周都在100點以下。”中鋼協副會長張長富透露。這意味著什么?鋼材價格指數是以1994年的價格作為100來計算的,也就是說,今年以來的鋼價有四分之一的時間跌破1994年的價格水平。
鋼價長期的“居低難上”,關鍵的癥結在于中國鋼鐵業嚴重的產能過剩。多年來,我國鋼鐵產能的增速始終高于需求的增速。2004年底鋼鐵產能從4.2億噸上升到2012年底的9.7億噸,但國內鋼鐵產能的利用率僅僅只達到72%,遠遠低于合理水平。
盡管產能不壓不行早已是全行業的共識,但各種利益的割據,卻讓鋼鐵業這些年來一路走上了“越治理越過剩”的怪圈。鋼鐵企業通常是所在地最大的工業企業,不僅貢獻了當地巨大的GDP總量,還能夠貢獻大量的稅收和就業崗位。在“GDP至上”的政績觀之下,地方政府都有做大做強鋼鐵產業的強烈愿望。
鋼企自身亦難以抑制利益驅動之下自我擴張的沖動。在很多鋼企經營者眼中,這是一個“死道友不死貧道”的市場,一擁而上追求規模競爭效應,相信規模越大越好,只要自己能比別人強,把別人斗死了自己就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