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在2012年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機器人消費市場,預計在2014年將成為全球最大需求市場。針對未來中國制造自動化轉型期間龐大的設備需求,中外企業紛紛掘金中國市場。
2012年,國家工信部頒布《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工業機器人及智能制造裝備迎來了戰略性的發展契機。據總部設在德國的國際機器人聯合會報告,中國是全球發展最快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從2005年到2012年,中國內地機器人銷售量平均每年增加25%,2012年已達到2.7萬個。該聯合會預測中國工業機器人的市場需求會在2014年開始爆發,到2016年中國將成為最大的市場。
人力成本的不斷攀升加劇了市場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富士康的郭臺銘早在2011年就宣布了“百萬機器人計劃”,而汽車、家電等多個行業內機器人早已實際投入使用。各地地方政府也紛紛推出相應產業發展計劃,如浙江宣布在未來5年每年實施5000個機器換人項目,實現5000億元機器換人投資,推動工業生產方式由“制造”向“智造”轉變;重慶市政府則宣布要將工業機器人打造成千億產業。此外,上海、天津、昆山、徐州等地都已設立機器人產業園,地方政府用真金白銀支持機器人行業的發展。
除了以地方為主的機器人產業園區之外,中國本土及外資工業機器人企業紛紛進駐工業機器人領域,開始掘金之旅。
中國本土企業加大工業機器人投資力度
盡管我國機器人技術研發迅速發展,但較國外先進技術差距依然十分明顯,本土名牌企業很多零配件都依靠進口。
因此,20世紀90年代末期,中國投資建立了9個機器人產業化基地和7個科研基地,包括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的新松機器人公司、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博實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機器人開發中心、海爾機器人公司等。其中,新松機器人部分產品已打入國內一線汽車生產商市場。
而在2009年3月成立的深圳市機器人協會會員現已經超過60家,2011年產值達160億元,平均年增速為50%至60%。此外,在工業機器人市場前景利好下,一些機械企業也開始進軍工業機器人領域。其中秦川發展、科遠股份、向日葵等多家公司相繼發布了各自的工業機器人計劃。據上證報不完全統計,目前滬深兩市涉足機器人的公司已超過30家,其紛紛投入巨資搶灘這個即將爆發的大市場。
外資企業持續發力中國市場
除了早已進入中國的發那科、ABB、川崎等巨頭企業,2011年底,丹麥UniversalRobots機器人公司首次進入中國市場;2012年年1月份,愛普生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就工業機器人的研發、成果轉化、合作推廣等達成共識;3月6日,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安川電機正式落戶中國,將進行工業機器人設備及附屬品、零部件的開發、設計、生產;同樣在今年3月,總部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AdeptTechnology公司正式落戶上海,在華成立第一家子公司愛德普機器人貿易(上海)有限公司。
全球領先的工業機器人制造商德國庫卡在中國上海松江新工廠舉行了其在華制造的首臺機器人和控制柜下線儀式。此前,日本川崎重工宣布將在中國投資近100億日元建設工業機器人的生產工廠;而日本安川電機在我國開辦的工業機器人工廠已正式投產,目前產能為每年3000臺并有擴產計劃。瑞士ABB集團也已在中國建廠。
目前,圍繞中國制造業轉型而帶來的龐大機器人需求,已拉開全球競爭大幕,中外企業紛紛進駐該域,都期待能夠搶占保證企業業績持續增長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