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術離我們遙遠嗎?答案是不。3D打印技術遠非我們印象中,只運用與高尖端制造領域?;蛟S你身邊的一個造型怪異的裝飾,一件精美的飾品,都源于3D技術的功勞。
3D離我們近嗎?答案也是不。或者說,由于材料學科和工程化的發展,3D技術還沒能完全融入我們的生活。那么,3D打印技術究竟是什么?
比想象中應用更廣泛
3D打印技術是一項工具。與其他工具不同的是,它給了我們無限的想象。先臨三維總經理李濤這樣描述3D打印。“或許難以想象,但實際上,國內3D銷售產值最高的,恰恰在珠寶領域,”李濤說,“目前,3D打印已經成為很多珠寶設計師在生產環節必備的一環。不僅能縮短時間,而且能夠在同一個流程中做出不同的款式,成本不變。不少設計師通過軟件,將設計元素建模、建立數據庫。設計過程中再提取組合,打印。”
而3D技術還廣泛應用在生活生產中。不少造型精致的花瓶、流線型座椅,是傳統制造無法實現的。3D技術則使其成為現實。在醫學領域,國外已經有通過3D打印的仿生假肢的應用,未來技術的發展,或許3D打印仿生細胞、打印器官,都不再是幻想。目前,國內不少科研機構也都開始嘗試3D打印應用于仿生制造。
在大型裝備制造業,廣東不少企業正在用大型3D打印技術替代CNC機床。“由于CNC機床的加工速度很慢,往往需要多臺機床聯合加工,而數控機床的操作工人成本幾年來翻了數倍。3D打印技術就能夠節省不小的開支。而這筆資金又可以投入到研發中去。”李濤說。
工程化研究待突破
3D打印技術已進入我國十多年,雖發展并不如國外那么繁榮,但未來仍很值得期待。
Stratasys公司上海區域業務推薦計劃經理張斌認為,3D打印技術的產業化發展取決于交叉學科的發展,如材料學。“3D是否能夠產業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材料的應用與開發。從目前來看,3D打印可實現的材料,與傳統生活中的材料相比,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在未來,如果有更多材料的涌現,無疑會加快3D的發展。”張斌說。
而李濤則認為,成本的壓力,環境需求的壓力,企業發展的壓力等,也會促進3D產業的加快發展。
不同的是,中國鑄造學會理事長、西北工業大學教授黃衛東在指出,要縮短中國與西方在產業化上的差距,還要突破工程化研究的瓶頸。
工業化的過程分科學研究、工程化研究,再到產業的幾個階段。黃衛東指出,中國的科學研究與西方差距較小,而工程化研究則差距極大。簡言之,就是中國企業缺乏將科研轉化為產品的“實驗”過程。
黃衛東認為,這主要在于中國習慣從國外購買技術。他說,“中國過去是投資驅動,在改革發展之初,不需要創新和承擔風險就能輕易賺到錢,也就不愿意去做‘實’,做工程化研究的投入。但現在企業需要的恰恰就是創新。”當這種走捷徑的發展模式成為了慣性,也就成為中國企業轉型發展的阻力。
事實上,從研究角度來說,中國的材料研究和3D技術研究水平是與西方研究水平差距最小的領域。但但工業化差距較大的現實卻不容忽視。“工程化程度較低,產學研結合不夠,眼光較短,這些都是制約因素。這也與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有關。”黃衛東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中國有可能在制造領域與西方同步。當然關鍵是,需要工程化研究上有真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