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自2013年下半年,歷經磨難的中國光伏企業得以殘喘,重獲生機,但位處上游的多晶硅企業則沒有那么幸運,部分企業并未挺過低迷期。多晶硅行業從炙手可熱到變成燙手山芋,不過幾年光景。多晶硅現貨價從一度飆破每公斤400美元的天價到如今18美元/公斤,從“擁硅為王”到“江河日下”,多晶硅的過山車經歷,令人唏噓。
在國際市場上,多晶硅發展形勢也令人堪憂,日前,天威新能源下屬多晶硅企業——美國Hoku公司宣布破產清算。而美國GTAT也由于多晶硅業務不振,導致三季度營收暴跌70%。
據行業人士稱,近年來,隨著中國光伏企業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大一次清洗,目前國內多晶硅企業已基本整合完畢,真正具備競爭力的企業,只有5-6家。大全、特變電工以其低電價低成本、保利協鑫依靠規模優勢,在這場競爭中險勝一局。
而來自國際方面的競爭,也讓多晶硅行業發展前景堪憂。據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硅業分會最新報告顯示,10月份多晶硅低價傾銷進一步加劇,從德國進口量為1988噸,占總進口量的37.3%,來自德國的多晶硅以加工貿易方式規避“雙反”的比例超過60%,進口價格也在進一步下滑,這對我國剛恢復開工的多晶硅行業將造成巨大的壓力,國內多晶硅行業低價優勢將不復存在。
對于那些在多晶硅領域不具競爭力的中國光伏企業而言,面臨艱難抉擇,要么壯士斷腕,要么一條道走到黑。最早斷腕的壯士是英利綠色能源(YGE.NYSE,下稱“英利”)。2012年3月,英利宣布已減值多晶硅生產公司“六九硅業”近23億元,引起業內一陣恐慌。而事實證明,老苗此舉實屬明智,減值從短期看屬于利空,但是從中長期看,未必是壞事。
據了解,英利減值多晶硅項目之后,重新輕裝上陣,公司的凈資產從12億美元,下降到8億美元。而從英利近期公布的第三季度財報看,得益于組件售價的回升,以及卸掉包袱后的成本下降,公司營收增長近68%,至5.96億美元,當季凈虧損從上年同期的1.62億美元,降至3850萬美元。
相比英利的壯士斷腕,臺灣昱晶則顯得較為被動。據外電傳出,美國多晶硅大廠Sunedison(原名MEMC)與昱晶昔日達成多晶硅長約,但隨著多晶硅成本的不斷下跌,昱晶受長約所累,雖然從第3季起可分期取回3,512萬美元(約10.36億元新臺幣)的現金,但單季也要認列2,194萬美元(約新臺幣6.47億元)的成本費用,大大制約了自身的發展。
對中國的光伏企業而言,戰爭還遠未結束。11月21日,美國商務部正式公布對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產品征收高額稅率,根據終裁決定,天津新世紀耐火材料有限公司等4家中國企業將被征收63.81%的反傾銷稅,而其他生產和出口商將被征收73.10%的反傾銷稅。如此一來,處在上游的多晶硅行業更是“雞肋”,成為光伏企業復蘇道路上的“絆腳石”。也許對國內光伏企業而言,是時候該學學英利,壯士斷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