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芯片技術是落后于國際主流市場的,影響芯片性能的一方面的是設計理念,另一方面就是芯片制程,兩者都不是一促而就,需要長期技術積累才能最終由量變達到質變。
目前,工業生產正在向高度自動化轉移,實現高度自動化的基礎,其一通過快捷,智能的網絡進行生產管理;其二就是加大工業機器人等自動化裝備覆蓋率。這些自動化裝備最終的功能是否強大,與基本設計結構及核心“芯片”都密切聯系,設計結構決定自動化設備實際執行能力是以單一功能還是多功能為主。芯片而是決定機器的反應速度等執行力度。
在這里,芯片的重要性不容忽視,現代所有電子設備無一例外都需要芯片,生產廠家不少時候也以芯片為主打廣告元素之一。但是技術所限,國內工業機器人大都采購自ABB、發那科等國際自動化廠商,至于芯片就更不可能采用我國產品。
研究機構表示,到了2017年,中國境內IC產能將有70%來自國際半導體業者,較2012年大幅提升58%,不過中國整體IC總產量卻僅占全球6%市占率,這也顯示雖然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個人電子消費市場,但并不代表IC生產量也會馬上在境內大量生產,但已有愈來愈多國際半導體廠開始前進中國,在當地建立生產據點,因此預期2012~2017年,中國IC產量將會出現強勁成長走勢,年復合成長率17.6%。
如果中國生產的IC產品規模達到預期,在2017年上升至200億美元,仍然只占2017年全球IC市場規模3591億美元的5.6%。即便是加上眾多中國廠商的IC銷量,(許多中國IC廠商都是代工廠,他們的IC產品經過轉賣,最終銷售給電子系統制造商),中國生產IC產品在2017年全球IC市場的占比依然不足10%。
需要明確地區分中國IC市場,(如消費市場)和中國IC產品。盡管中國從2005年以來,就一直是全球最大的IC市場,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IC產品的增長會迅速跟進,或者在未來迎頭趕上。2012年中國IC市場,規模為810億美元,而中國IC產品規模僅占中國IC市場總體規模的11.1%。此外,ICInsights還預計,到2017年,這一比例將僅上升3個百分點,達到14.4%。
同時,由于技術積累不足,國內IC市場還是以跨國公司為主導,國際產業話語權薄弱。針對此不利形勢,我國政策也出臺產業政策給予發展支持。從政策層面來看,國家對機器人產業政策支持力度也在逐步加碼。2012年以來,國家部委制定的規劃和專項政策陸續出臺,使得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輪廓得到進一步的明晰:2012年3月至4月,科技部相繼發布《智能制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和《服務機器人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提出重點研發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流程工業的核心工藝和成套裝備,重點發展公共安全機器人、醫療康復機器人、仿生機器人平臺和模塊化核心部件等。
2012年7月,國務院發布《“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要大力推進自動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等裝置的開發和產業化。截至2013年7月,工信部正積極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化發展,《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正上報發改委和科技部及其他有關部委,相關政策出臺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