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是指將廢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等進行專業修復的批量化生產過程,并且再制造后的產品需經專業檢測,達到與原有新品相同的質量和性能才可以出廠,因此再制造絕不是通常理解的簡單維修和翻新。
業內人士曾表示:再制造不同于維修或翻新,“它是制造”意味著再制造需要規模化的生產和標準化的操作流程。并且每個再制造工廠都需要一定的生產規模,這就需要每個工廠都要有明確的定位,集中資源生產有限的產品,以保證獲得生產的規模效應。
目前中國的工程機械再制造通常有兩種,一種是針對零部件的再制造,另一種是針對主機的再制造,而工程機械再制造在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和模式,并且在其經營中成為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此外在汽車零部件再制造領域,在國外已經是一個相當成熟的產業,而在我國卻處于剛剛起步階段。現在美國市場成績顯著,數據顯示,在美國機動車輛維修市場中,再制造配件占據了70%以上的市場份額。
自2008年3月起,發改委發布《開展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工作的通知》,并確定了14家企業首批開展試點工作。2011年,全國人大審議通過的“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把“再制造產業化”作為循環經濟的重點工程之一。同年9月,發改委發布《關于深化再制造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對再制造試點單位的6項扶持措施。
那么,零部件再制造工作啟動四年來,消費者的反應又是如何呢?從調查結果來看,對于大多數汽車消費者來說,汽車零部件再制造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表示“不了解”的被訪者占了55.3%,其中近半數甚至“完全不了解”。但也有少部分消費者對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表示“了解”,其中有一成被訪者表示“非常了解”。
事實上2013年8月26日,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發布通知,今年以汽車發動機、變速箱等再制造產品為試點,對“以舊換再”再制造產品購買者給予一次性補貼。不過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消費者對發動機、變速箱類再制造產品接受程度不高,存在著普遍的質疑,首先擔心的就是再制造零件如何保證質量和汽車行駛安全的問題。南開區一位車主陳先生介紹,“變速箱出問題的危害很大,去年德國一家汽車企業的DSG變速箱存在著失速問題,最后廠家全球召回200多萬輛新車。連新變速箱都存在質量問題,更何況修復后的再制造變速箱了”。
據了解,通知中明確,與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大幅節約能源、原材料和生產成本,降低污染物排放,有利于充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對此,本市相關汽車銷售人士表示,只有對再制造產品進行嚴格的質量鑒定,打消消費者的顧慮,這樣才能順利推廣發動機、變速箱再制造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