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涉及人工智能的行業展會日前分別在北京和深圳舉辦,南北呼應下,機器人行業可謂“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劉易斯拐點來臨、人口紅利消失、宏觀政策面繪就宏偉藍圖、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多層次利好揭開了機器人行業黃金時代的序幕。特別在A股市場上,機器人概念股也享受了成長預期呈上的資本盛宴。但對絕大多數股民而言,涉足機器人股票,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聚焦
步入黃金發展期
1959年,美國人喬治·德沃爾與美國發明家約瑟夫·英格伯格聯手制造出第一臺工業機器人。接著,他們聯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機器人制造工廠Unimation公司,由此開啟了人類規模化使用工業機器人的序幕。
如今,機器人在工業生產中已經有半個世紀的使用史。在美國、日本、德國等一些機器人強國,工業機器人已經成了現代工業化生產的重要力量。汽車行業、電子電器、工程機械等已經大量使用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這不僅可以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同時也避免了大量工傷事故。
據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統計,目前世界各地已經部署了100多萬臺各種工業機器人。其中,在機器人數量位列世界第一的日本,其工業機器人的規模將近40萬臺,整整占據了全球40%的比例。但日本政府并未止步,他們打算在2025年左右,將工業機器人使用量提高到100萬臺。
機械行業的一份報告顯示,國內工業機器人行業已經步入黃金發展期。作為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帶來的令人驚喜的“副產品”,機器人替代人工勞動力成為了行業快速發展的催化劑,并且使得產業的經濟性拐點加速到來。目前,工業機器人在國內尚處于起步階段,但未來發展空間無比巨大,相關項目產品具備廣闊的市場前景。
未來兩年超日本
目前,中國是全球機器人行業增長最快的市場。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了2.7萬臺,雖然落后于日本,但預測數據表明,國內的高增長將使得中國在未來兩年內超越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也預計中國也將會在2014年成為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
業內人士表示,機器人產業將是繼汽車、計算機之后出現的新興的大型高技術產業。“十二五”是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關鍵轉折點,市場需求將呈現井噴式發展,工業機器人的需求量將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長。
光大證券投資顧問周明表示,智能機器人概念股受捧,與市場預期工信部將出臺“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有關。據相關媒體報道,即將出臺的《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瞄準了國內一些該行業關鍵領域的薄弱之處,將對機器人及相關零部件的研發給予財政支持。
“這一市場預期不僅僅是預期的直接從事智能機器人研發或制造的企業,甚至波及到了整個產業鏈。”周明說。中投顧問近期發布《高端裝備競爭情報分析及點評》指出,目前,工業機器人被廣泛應用在汽車零部件、電子電器、化工、機械、金屬加工等領域,其中,汽車零部件和電子電器占據半壁江山。
目前,越來越多的機床生產企業已經開始引進工業機器人。通過對于工業機器人的使用,不僅可以降低廢品率和產品成本,而且降低了工人誤操作帶來的殘次零件風險等,效益也十分明顯。艾媒咨詢董事長張毅表示,工業機器人自動化成套裝備的使用將大大推動其行業的快速發展,提升其行業的制造技術水平。工業機器人產業是一個快速成長中的新興產業,將對未來生產和社會發展起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概念股“聞機起舞”
近期反復活躍的智能機器人概念股漲勢強勁,大智慧統計的“智能機器”板塊指數漲幅為2.8%,而18只相關概念股的平均漲幅更是達到了4.33%。筆者注意到,機器人概念股中,多數個股都跑贏大盤。其中,行業龍頭股“機器人”今年以來,股價不斷振蕩走高,即使曾隨市場盤整而短暫回調,但很快即恢復漲勢,繼續強勢上行。前段時間市場雖一度暴跌,但該股股價卻非常抗跌,且頻頻創出歷史新高。
從7月份以來至8月6日,智云股份累計漲幅達49.86%,在已披露中報分配預案的個股中,該股區間累計漲幅位居第一名。智云股份累計成交金額為403251.42萬元,區間換手率達551.29%。目前,智云股份最新收盤價為26.50元。
資金對智能機器人概念股的追捧,離不開該行業帶來的巨大市場想象空間。申銀萬國投資顧問譚飛表示,據OFweek行業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2013~2017年工業機器人市場研究及預測分析報告》顯示,我國已進入了工業機器人(智能機器人中的一種)的產業化加速發展階段。該報告稱,中國是全球工業機器人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2012年,中國的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已僅次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機器人市場,在近10年里,幾乎每年都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
譚飛認為,目前A股市場中的資金對那些具備炒作概念的成長股的追捧,在短期不會改變,相信,隨著政策的逐步推進,這些概念還可能在A股市場延伸、被深度挖掘。
市場人士表示,機器人作為機器人概念股的龍頭股,受到市場關注無可厚非,但A股市場仍有許多與機器人、自動化高度相關的上市公司,如天奇股份、藍英裝備、三豐智能、軟控股份、金自天正等,雖然該部分公司的相關業務規模并沒有機器人突出,但資料顯示,該部分公司對機器人相關領域多有涉及,在未來自動化革命浪潮中,有望得到更多市場資金的關注。
半年報集體飄紅
在已經公布今年中期業績預告的個股中,機器人概念股中有3只個股預增,7只個股略增,1只個股續盈,預喜比例達68.75%。
機器人公布的2013年半年報顯示,該公司上半年營業總收入5.71億元,同比增長11.2%;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744.44萬元,同比增長15.71%,歸屬于母公司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9654.84萬元,同比增長39.55%;基本每股收益0.33元。
公司表示,2013年上半年機器人及自動化成套裝備市場需求持續升溫,行業解決方案成為客戶實現智能化管控和數字化制造的關鍵,訂單規模化、集成化帶動公司整體毛利率水平提升至29.14%,較一季度大幅提升2.48個百分點,特別是工業機器人項目毛利率大幅提升11個百分點,超市場預期,公司盈利能力進一步增強。
半年報透露,公司在手訂單十分充裕。報告期內,公司新簽合同額約12.05億元,同比增長55%;二季度環比增長82.58%(一季報披露新簽訂單約6.6億元)。
中國銀河撰寫的研報表示,機器人是國內智能裝備的龍頭企業,行業需求旺盛,公司技術實力雄厚,新產品開發速度快,下游不斷拓展,目前正加大代理商等營銷網絡的建設,看好公司作為國內智能裝備龍頭的前景。
智云股份2013年中報顯示,公司2013年上半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02億元,同比增長36.22%;實現凈利潤1610.92萬元,同比增長824.59%,擬以資本公積金向全體股東每10股轉增10股。公司表示,業績增長主要原因是公司著力提升產品交付能力,并通過加強客戶現場的服務,使銷售收入大幅上升。
基金公司忙增持
盡管市場啟動時間尚未明確,一些戰略投資者已開始大舉布局工業機器人板塊。有資料顯示,不少基金公司從今年一季度開始,大幅增持機器人相關概念上市公司,今年5~7月,部分機構開始密集調研機器人相關上市公司。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人口紅利拐點來臨、低端勞動力成本上漲,機器替代人將成為一種趨勢,機器人行業將催生更多投資機會。
分析人士認為,未來兩年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加上近期人工智能國際大會、第三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的陸續召開,市場對機器人的關注也會隨之提高,一批新介入機器人產業的上市公司有望獲得資金的青睞。
越來越多的公司新近介入機器人產業,比如秦川發展以及華工科技、華中數控、賽為智能等。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被市場冠以“機器人概念”的公司林林總總不下三十家,其中確有行業中的龍頭公司,但也有一些披著馬甲的“南郭先生”。因此,對于相關概念股的成色,還需投資者仔細甄別。
秦川發展在2013年7月公告稱,計劃總投資19400萬元建設9萬套(一期)工業機器人關節減速器技術改造項目。據悉,此次投資工業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爭取實現替代進口,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我國機器人關鍵部件受制于國外的局面。未來公司的工業機器人項目將從關鍵零件關節減速器做起,并逐步介入伺服機、驅動器以及機器人整機領域。
海源機械原是一家主營液壓成型裝備的公司,年初以來,海源機械股價從7、8元上升到16元左右,儼然成了今年的一只大牛股。
海源機械被資金熱捧成為機器人概念股中一員,這再次為公司高企的股價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然而,在如日中天的炒作后,海源機械的業績卻未現起色,公司上市后連續出現業績下滑,這無疑是公司自動液壓機產品市場銷售情況的最好詮釋。
外資搶灘我市場
海外機器人產業相關概念股也拉出了一根大陽線。今年以來,在納斯達克上市的ABB股價上漲了5%以上,自去年6月所創低點累計攀升了30%以上。在德意志交易所上市的庫卡(KU2)股價自去年2月低點勁升122.5%,今年以來漲幅達17.7%。據世界機器人聯合會和中國機器人網最新數據,預計到2015年,中國機器人市場需求將達35000臺,占全球總量的16.9%,成為規模最大的機器人市場。有鑒于此,包括瑞士ABB集團、日本安川電機株式會社和德國庫卡機器人集團在內的全球機器人行業巨頭紛紛搶灘中國市場。目前,僅上述外資企業就占據了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份額的55%以上,且仍在不斷強化布局優勢。
德國奧格斯堡的庫卡機器人集團是工業機器人和自動控制系統領域的頂尖制造商。1986年,庫卡機器人將一臺機器人產品贈送給一汽卡車作為試用品,成為了中國汽車工業應用的第一臺工業機器人。
1994年,ABB機器人部在中國上海成立,成為最早一批進駐中國的國際機器人生產制造商之一。
創立于1915年的安川電機株式會社是日本著名機器人公司,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全球領先。去年,安川(中國)機器人有限公司開工,該公司將主要生產工業機器人及機器人系統,預計年銷售14億元。
全球第三大電子制造服務商美國捷普集團日前宣布計劃投資6.2余億元在無錫設立與機器人有關的自動化裝備工廠,項目建成后年銷售收入約5億元。
隱憂
國產占比不到10%
雖然中國未來的市場巨大,但實際上這個市場卻被國外產品把持。華泰證券機械行業研究員徐才華介紹,目前我國使用的5萬~6萬臺機器人中,只有不到10%屬于國產產品。
國產化程度低的原因除了品牌知名度不如國外以外,國內企業在主機成本和可靠性品質上也不如國外品牌。
某資深業內人士向筆者介紹,以MTBF(平均無故障時間)為例,國內產品平均在8000小時,而國外同類產品可達數萬小時,“國外機器人巨頭在零部件、集成商及工藝上的努力是長期的,必然相對國內企業有巨大的優勢。”
“從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來看,主要是控制系統,機器人的大腦,支配系統,其實就相當于肌肉,是把大腦的一些指令轉化為機械的運動,還有減速系統,就是把高速電機的旋轉,轉化低速機械臂的旋轉,然后就是機械構件。這幾個核心零部件中,中國與國外的差距還是比較大。”徐少華如此表示。
“我國自主機器人的產業鏈并不完善。”浙商證券投資顧問賴藝蕾也表示,由于關鍵零件精度等問題,目前我國主要從國外進口機器人進行系統集成,因此,去年以來陸續有扶持政策出臺,助推該行業的發展。
賴藝蕾表示,“十二五”期間,工業機器人已首次成為發展規劃的重點發展對象之一,從政策層面來看,國家對機器人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還在逐步加碼,“2012年以來,國家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門制定的多項針對機器人的規劃和專項政策已經出臺,我們認為還將有更多的政策陸續出臺。”
目標
2050年爭奪“世界杯”
日前剛剛結束的2013年機器人世界杯足球賽上,中國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水之隊”成為本屆世界杯最大黑馬,擊敗東道主埃因霍溫科技大學隊奪冠,在人工智能領域率先圓了中國足球的冠軍夢。據這項賽事的主辦方透露,在2050年之前創造一個可以打敗人類足球運動員的機器人隊伍則是這項比賽的長期目標。
國內機器人研究者將機器人分為兩類,工業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是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機器人,是集機械、電子、控制、計算機、傳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學科先進技術于一體的現代制造業自動化裝備。特種機器人是除工業機器人外,用于非制造業并服務于人類的各種機器人。
如今,隨著以“數字化智能制造”為核心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到來,機器人產業得以迅猛發展,發展特點主要為:橫向上,機器人的應用越來越廣。由最初95%的機器人用于工業生產,擴展到更多非工業領域。縱向上,機器人的種類越來越多,形態各異,更加智能。可以預見,未來機器人的應用將無所限制,而各國大規模研制和應用機器人的時代即將到來。
英國經濟學家保羅麥基里認為,以互聯網、新材料和新能源為基礎,以“數字化智能制造”為核心理念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已經到來,而“數字化智能制造”的主體就是工業機器人。近日,比爾·蓋茨在對未來科技領域大事件進行預測時表示,機器人與自動化技術將成為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將改變世界。
分析人士認為,當前全球社會組織形式和經濟發展正發生深刻變化,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衰減和技術的飛速發展,機器人有望閃亮登場,“逆襲”人類工業化進程。
經濟學家認為,未來世界可能將由兩部分構成一是由人主導的創意領域,二是由機器人主導的制造業領域,這一猜測符合發展經濟學的一般規律,即進一步細化分工和提高交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