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速放緩大背景下,電力行業的處境亦未見好,原來發用電高速增長掩蓋的一些電價方面的矛盾和問題隨之暴露出來。煤價走低、降電價呼聲愈高,可再生能源發展亟需電價政策配套,節能減排要求理順定價機制,被詬病“停滯不前”的電力體制改革是否能轉化為發展紅利……近日,由中國價格協會能源和供水價格專業委員會主辦的“2013電力價格管理與改革研討會”在拉薩召開。這場“高海拔”的研討會,關注的是一個“高難度”的改革議題。能源、價格主管部門有關負責人和來自發電、電網等企業界、學界的多方人士聚焦電價改革,共同為當下的電力行業健康發展尋開“良方”。
煤價走低,降電價呼聲愈高
今年1~6月,第二產業用電量1.84萬億千瓦時,僅增長4.9%,而進入7月以來,大范圍的高溫天氣致使全國用電量激增。國家電力調控中心數據顯示,7月24日~25日,全國日發電量兩次刷新歷史紀錄,其中7月25日達到168.67億千瓦時,華北、華東、華中3個區域電網輸配電量均創歷史新高。
一方面是不斷飆升的用電量,另一方卻是遲遲不肯“回暖”的煤炭價格。煤價繼續維持下行,且跌幅再度擴大,國內煤市仍陷“寒冬”。8月7日中國價格協會發布的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顯示:5500大卡動力煤的綜合平均價格報收565元/噸,比上周又下降了5元/噸,比年初的633元/噸已經下降68元/噸,降幅超過10%。
人們對前幾年夏日被稱作“電荒”的用電供不應求還記憶猶新,大量的煤炭需求拉升了煤價,叫苦連天的是電企。而今,窘境卻輪到了煤炭企業。“從2011年底以來,受宏觀經濟形勢供求關系等因素的影響,煤炭價格進入一個下降的軌道。”與會有關人士表示,過去是煤炭企業利潤大幅增長,如今恰好相反,是發電行業和供電行業利潤同比增長。
分析價格下滑的原因,除了國內煤炭需求放緩的影響外,還有國際煤炭市場供給過剩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7月以來,國內主力電廠存煤可用天數仍然高居20天左右,未來放量采購可能性不大。
去年12月25日,國務院《關于深化電煤市場化改革的指導意見》中規定:當電煤價格波動幅度超過5%時,以年度為周期,相應調整上網電價,同時將電力企業消納煤價波動的比例由30%調整為10%。如今煤炭價格與年初相比,跌幅已經接近10%,已經遠遠超出煤電價格聯動政策中5%的上限。
還要看到硬幣的另一面——國網能源研究院財會與審計研究所副所長李成仁表示,與部分國家相比,我國的電價水平還處于“較低水平”。
有關人士透露,下一步,將進一步完善煤電聯動價格機制,現在大方向已經明確,還需進一步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