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機器人是需技術積淀的高端制造業在全球制造業銷量提升、專業和家庭服務需求向好的形勢下,機器人產業從誕生起,就注定成為一個新興持續的產業;美國、德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相關企業紛紛在這塊市場上展開一場技術為推動的較量,ABB、Kuka、Fanuc、安川等工業巨頭依托規模效應和系統技術優勢成為行業內的領導者。
從日本、歐洲和美國的發展歷程來看,工業機器人產業是一個集系統集成、先進制造和精密配套融合一體的產業,是一個需要技術、制造、研發沉淀經驗的行業。從三個方向的發展來看,日本通過產業鏈分工發展的模式,機器人制造商開發并批量化生產優質產品,集成公司再針對各行各業形成了適應所需的機器人成套系統;歐洲機器人企業通過交鑰匙公司實現集成技術和單體機器人技術的共同進步;美國往往通過集成應用,外部采購機器人本體,實現機器人體系的應用。
機器人產業鏈投資價值回報可觀機器人產業算是高端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其誕生迎合了制造業效率提升的需求,使得工業機器人產業獲得了良好的發展。一些國際龍頭公司更是借助機器人產業實現了效益和市值的雙升,如發那科公司股價在日本70年代以來機器人使用率提升的年代,股價一度上漲至1984年底,相較1976年底累計上漲13倍多,近年來更是借助全球機器人產業興盛,股價在2012年漲幅接近40%;另外一國際巨頭庫卡公司,股價表現較為穩健,但是區間收益也非常明顯,其區間2002-2007年,2009-2012年也分別有翻倍的漲幅。
人工成本上升推升自動化提升熱度我國開放后,出口型產業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其中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國內勞動力成本低,對外資投資優惠等相對優勢,承接了國際上諸多制造業的轉移。但是隨著近年來人力成本上升明顯,國內升高后的人工成本逐漸成為了企業盈利的一道障礙。2006年以來,國內制造業職工平均工資更是年均漲幅達到15%,2011年平均工資已經達到了3.65萬元/年/人。
預計十二五期間,人力成本仍將維持攀升的趨勢,對制造業成本壓力巨大;另一方面,受新增年青人力成本對勞動條件要求苛刻(更不愿做臟、累活)和勞動力穩定性變差,企業為了克服人力勞動力的弊端及提升生產效率需求,自動化更新需求意愿日漸增強。
我國自主工業機器人產業從集成應用開始我國當下的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模式更像美國,主要借助對國內市場需求、服務等優勢,國內一些領先的機器人系統集成企業憑借多年來的行業應用積淀,逐漸脫穎而出,取得了不錯的市場成績,如新松機器人在汽車領域、博實股份在石化成套設備應用領域,都展現了國內集成商的發展特點;因本體技術相對較弱及未達規模化生產,我國機器人本體產業發展較為落后,國內主要的機器人本體企業尚未能夠達到足夠的量保證較好盈利,預計在此領域追上國外尚需一段時間;在核心零部件配套方面,精密減速機、伺服電機等均對國外廠商形成嚴重依賴,且目前短期內難以看到有很好的突破,預計需要5年以上的追趕時間。
我國工業機器人應用進入穩定增長階段,近兩年獲得了快速的發展,但從國際機器人發展歷史、我國人工替代的進程及企業投資的穩定性方面來看,我們認為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速度應該是平穩推進,而不是高速爆發式前進。根據IFR預計,我國工業機器人2015年銷量將達到3.5萬臺,按照平均3萬元/臺價格算,總市場規模在100億元,機器人系統產業產值有望達到其5倍規模到500億級別;根據目前行業應用來看,3年后我國或將產生產值100億級別的機器人系統應用公司。
投資線路:系統集成先行,關注核心配件突破從我國機器產產業鏈發展來看,目前獲得突破的主要為系統集成領域,技術積淀和行業應用處于國內第一梯隊的是在機器人系統應用拓展方面做的最成功和最有潛力的是機器人、其次是背靠哈工大機器人研發實力且有拓展潛力的石化成套設備領先者博實股份;第二梯隊主要是在單一應用領域有突破的有軟控股份、天奇股份、三豐智能、智云股份、華昌達和藍英裝備等;目前正在積極介入機器人單體生產領域的新時達也值得跟蹤。
產業鏈及國外發展來看,機器人主要核心零配件往往具備更高的壁壘,競爭環境相對寬松,企業一旦獲得突破便可取得很好的盈利。可重點關注國內企業在成本占比較大的減速器(如上海機電和秦川發展)和伺服電機(匯川技術和英威騰)方面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