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迷茫”的風電

時間:2013-07-31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能源與環境的矛盾激發了我國能源利用結構的轉型,風電作為清潔能源的一種勢必大展宏圖。然而,風電如何跳出亂象叢生的發展模式撥開迷霧見太陽還需要各界深刻地思考。

風電作為一種清潔能源,盡管當下遭遇棄風限電問題,但仍不改迅猛發展的勢頭。然而,來勢洶洶的背后,風電發展卻面臨著諸多隱憂。資金短缺,盲目擴建,更新換代等問題讓風電的發展仿佛一匹脫韁的野馬,風馳電掣卻迷失方向,瞻前顧后,左右徘徊,最終陷入了一團迷茫的沼澤。

2872萬千瓦風電裝機恐難兌現

隨著“十二五”第三批風電項目核準計劃的發布,三批風電項目核準的總裝機容量已超過8000萬千瓦。不過,業內專家指出,受棄風限電及貸款難等因素影響,這些核準項目在“十二五”期間能否順利開工是一大問題。

2012年3月,國家能源局下達“關于印發‘十二五’第二批風電項目核準計劃的通知”,擬核準風電項目計劃裝機容量總計1676萬千瓦,去年7月份又在第二批的基礎上增補了852萬千瓦。此前,國家能源局在2011年下半年發布的“關于‘十二五’第一批擬核準風電項目計劃安排的通知”中,安排全國擬核準風電項目總計2883萬千瓦。因此,三批風電項目核準的總裝機容量達到8283萬千瓦。

3月19日,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印發‘十二五’第三批風電項目核準計劃的通知”(下稱“通知”)顯示,列入“十二五”第三批風電核準計劃的項目共491個,總裝機容量2797萬千瓦。此外,安排促進風電并網運行和消納示范項目4個,總裝機容量75萬千瓦。上述兩類項目合計2872萬千瓦。而黑龍江、吉林、內蒙古的核準計劃另行研究。

相比之前核準的第二批風電項目,這次核準的總裝機容量擴容之大令業內感到意外。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大幅擴容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解決中國風電設備產能過剩的問題,另外在目前棄風限電問題較為嚴重的情況下核準項目,也有出于拉動地方經濟的考慮。

“我國能源利用結構正在轉型,今后會大力發展風電、核電和太陽能,因此風電發展仍不會出現較大減速。”卓創資訊分析師李祾譞認為。

 

然而,相比大規模核準的裝機容量來說,我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卻連續兩年呈現下降趨勢。中國風能協會3月13日公布的“2012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統計”顯示,2012年中國新增風電裝機1296萬千瓦,同比下降達26.5%。此外,2012年,中國因為棄風限電而損失的電量約200億千瓦時,占風電總發電量的1/5,為2011年的2倍。

業內人士并不看好這些項目在“十二五”期間的發展。李祾譞表示,距離“十二五”結束還有兩年多,國家和企業都不可能在短期內拿出這么多資金開發項目,而且,從銀行貸款的難度加大,因此這些項目能否在“十二五”期間開工建設也存在很大的風險。

下一步“圈海”?

風電“錢”景看好,投資者熱情高漲。但由于適合架設風機的山頭相對有限,不少投資者把眼光投向海。海上風能資源儲量遠大于陸地風能,與陸地風力發電場相比,海上風力發電場對環境的影響更小。

沉寂多年的海上風電產業,近期頻傳喜訊。一場爭奪海上風電大餐也正在沿海各省市上演。據報道,福建大唐國際風電開發有限公司的六鰲海上風電場已完成規劃編制,已上報國家能源局待批,該海上風電項目計劃投入60億元。

福建大唐“圈海”,在海上風電領域僅僅只是個開始。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海上風電場設計項目總工程師林毅峰在中國挪威海上風電專題論壇上曾表示,預計今年3月底,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二期工程將得到國家能源局的核準。

與此同時,上海、江蘇、河北、浙江等沿海城市也紛紛行動,其風電規劃已經完成。大連、福建、廣西、海南等省份正在完善和制定,初步確定了4300萬千瓦的海上風能資源開發潛力,目前已有38個項目、1650萬千瓦項目在開展前期工作。

風電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到,到2015年,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00萬千瓦,到了2020年底,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3000萬千瓦。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0年,國家能源局在江蘇組織了4個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共計100萬千瓦。在今年初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我國再度明確了2013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要達到1800萬千瓦。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以福建大唐等龍頭為代表的企業早已做好了“圈海”準備。在政府描繪的一張海上風電宏偉藍圖面前,海上風電這塊撲鼻誘人的大蛋糕瞬間也點燃了沿海城市投資海上風電的熱情。與沿海城市對于投資海上風電的高漲情緒相比,海上風電商業運行仍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中創國發產業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張澄宇表示,以江蘇省為代表的海上發電產業初現雛形,但技術環節還存在很多瓶頸。政策法規細節不完善、風機產能質量不穩定等因素也一直制約著海上風電的發展。

據了解,大力發展海上風電產業前景廣闊,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海上風電成本不僅要比陸地風電成本高,而且海上風險系數較大。與此同時,風電核心技術、核心裝備的研發制造能力目前處于薄弱環節,在加上日常維護以及服務體系都未健全等因素是當前海上風電發展遇到的主要挑戰。

風電遭遇“退役”難題

就在風電發展前景陷入謎團的同時,風機“退役”難題又成后顧之憂。

中國第一代風電機組建設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20年質保期滿,已近退役,但如何處置,既無業界研究,亦無制度安排,更缺應對動力。但在新能源躍進潮中,這不是杞人憂天,而是未雨綢繆。

無論是風電場還是太陽能發電站,風機和太陽能電池組件設備的使用壽命都是20年。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在2005年前后進入大發展時期,到2012年,風電裝機達到6000萬千瓦,太陽能裝機達到300萬千瓦,目前絕大多數的風場和太陽能電站僅僅運行了不到10年。

幾乎沒有人考慮過20年以后的事,這是當下中國風電和太陽能產業的現實寫照。“20年,還早著呢,到時候再說吧。”如果你跟新能源業者討論這個問題,他們多半會這樣說。

但如今,在新疆達坂城,36臺破舊斑駁的風電機組緩緩轉動,他們建于1991年,從丹麥和荷蘭進口,由國電龍源集團負責運營,彼時承擔了中國試水風力發電的任務。當時這些風電機組的功率僅300千瓦,不到如今主流1.5兆瓦(1兆瓦等于1000千瓦)機組的1/5。后續引進的4臺450千瓦機組,組成了總裝機容量約1萬千瓦的新疆達坂城一期風電工程,也拉開了中國風力發電的序幕。據統計,1995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為4萬千瓦,按照風電機組壽命20年計算,在今后不到3年時間里,這4萬千瓦風電機組將陸續面臨壽命到期后何去何從的問題。

 

如今,36臺破舊斑駁的風機已經快要走完全部的壽命,一旦過了20年,墜落、起火、折斷等重大事故發生的頻率將直線上升,工人們盡可能在對老機組進行搶救,但沒有人能保證經過二次、三次搶救的老機組能工作多長時間。

對風電場的運營者來說,這個早期的風場擁有最好的風力資源,“三山夾兩盆”的有利地形在如今看來也是稀缺資源。如果將風場廢棄,無疑意味著資源的浪費,這是孟憲淦極力反對的,國電龍源集團認為,應該允許經營者繼續簽約。

對業主來說,用新風機置換舊風機是一個有經濟效益的選擇。5臺300千瓦的老機組如今只需要一臺1.5兆瓦的新機組,不僅可以提高近40%的發電量和收入,還能節省維修費用,五臺風機節省下來的占地,還能再多裝三四臺新機組。

但當他們為這個“以大代小”的方案付諸行動時才發現,為中國最早一批風場的命運奔走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最大的問題在于,這是一個全新的問題,涉及的風電裝機量小,各個部門都不知如何處理,也沒有精力來處理這個“非主要矛盾”。

“政府部門一個一個地去溝通,聲音很小,勢單力薄,探索起來難度很大。”龍源電力一位內部人士透露,其中涉及的程序非常繁瑣,新疆發改委需要重新論證、立項、備案;電監會需要重新核發業務許可證;電網公司需要重新計算結算電量,還涉及國家能源局。

“行業第一個問題正好被我們遇上了,我們也希望能探索一條路,為未來越來越多的退役項目做示范。”龍源內部人士說,但至今仍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

電價不決 資金難籌

風機更新換代的主要癥結是資金短缺,而支持風電運營的主要經濟來源是電價。電價不決,資金難籌。

問題在于當時電價和現在電價批復方式不同,補貼方式也不同。風機進行更新換代后,發電量增加則意味著補貼增加,多出的發電量應該如何補貼?資金是從國家可再生能源基金里出,還是新疆當地的電力公司出,沒有答案。

 

2013年1月26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在“風能新春茶話會”上透露,國家能源局已經開始關注風電機組的以大代小、以舊換新政策。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高虎說,作為政策研究者,上世紀90年代都還沒有接觸過風電行業,中國早期的風電場多是國外援助建設,且電價都是一事一議,對這些歷史問題的梳理,需要花時間研究。

多位風電行業專家均表示對這一問題“有興趣,但沒有研究”。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說,按照如今風電裝機6000萬千瓦計算,2005年以前中國的風電裝機僅126萬千瓦,只及現在裝機容量的2%,并非當下中國風電的主要矛盾。但作為政策制定者,應該具有前瞻性,畢竟到2020年,老舊機組的退役問題將變得非常普遍。

在國電龍源公司內部,實際上對是否要進行更新換代的探討也存在不同聲音。龍源集團總部的一位高層表示,從總公司的角度,如果花同樣的人力物力,總公司寧愿去申請新項目,而不是在老項目上耗費精力,至少新項目能為公司帶來總裝機容量的提升,屬于開疆拓土。并且,跟燃煤機組不同,現在國家能源局也沒有要求服役期滿的老項目必須退役的規定。

能源與環境的矛盾激發了我國能源利用結構的轉型,風電作為清潔能源的一種勢必大展宏圖。然而,風電如何跳出亂象叢生的發展模式撥開迷霧見太陽還需要各界深刻地思考。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