頒行了近20年的煤炭經營許可證在一片質疑聲中或將退出歷史舞臺。在存續的17年里,這張證照并沒有給更多人留下好印象。“早該取消了”成為業內人士普遍共識。
記者日前向國家發改委求證,一工作人員給出的答復是“還沒有得到消息,一切以官網信息為準”。
“取消很有可能。”河南一大型煤礦相關負責人這樣告訴記者。
“我們也在等消息呢,省里面已經3個月沒批證了。”張先生在電話那端述說著自己的擔心,“國家最近要取消一些行業的行政審批,涉及煤炭行業。”
張先生是湖北省的煤炭貿易商,1999年辦了第一張煤炭經營許可證,“當時花了1萬元左右”。今年煤炭價格整體滑落,他想低價轉讓許可證,“有意向者只是打電話詢問一下,就不了了之了。”
一位不愿具名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確定取消與下放不同,但具體的配套措施目前還不清楚。”
據一位業內人士介紹,有的地區注冊資本金為500萬元的煤炭經營許可證,轉讓費用就高達三四百萬元。 煤炭經營許可證是煤炭生產貿易企業的核心證照,決定企業是否有資格參與煤炭經營,其初衷是為了維護煤炭經營秩序。
“但在執行的這些年里,并沒有起到什么好效果。”上述煤礦負責人直言不諱地說。
“而且現在也沒啥用了,小煤礦都關了,就適合煤販子。”在上述煤礦負責人看來,“所謂煤炭經營許可證的作用就是允許一些人辦個證,租個站臺開始販煤。”
“煤炭早就應該完全市場化,買方賣方談妥簽訂合同就可以了,不需要中間那么多人‘跑來跑去’的,造成市場的混亂。”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這個許可證造成了很大的尋租空間,也抬高了交易成本。 隨著近年煤炭價格節節攀升,獲得這張證照的交易成本也水漲船高,與此同時也催生了“灰色地帶”。“換證、審批、車皮等環節,都需要各個公關。”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改革是必需的,早應該取消,對今后整個能源行業競爭、發展都將更加有效。”林伯強表示。
令林伯強感到擔憂的是,如果國家放手,“是否會形成地方定價壟斷,比如山西、內蒙古等煤炭大省。”全國目前有煤炭企業上百家,應該不會形成企業價格壟斷,但資源在地方,“容易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