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迎峰度夏”的傳統煤炭需求旺季即將到來,但煤炭企業仍感寒意陣陣。4月26日發布的中經煤炭產業景氣指數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煤炭產業景氣指數下降0.2點,預警指數在過冷的“藍燈區”進一步下滑。
在國內煤炭需求不振的情況下,低價進口煤的大兵壓境讓中國煤炭企業的生存空間更趨縮小。據了解,國家能源局正在就限制高硫低卡煤進口規定在業內征求意見。根據規定,從國外進口的煤炭熱值不得低于4544大卡/千克、灰分不超過25%、含硫量不超過1%,并對進口商設定準入門檻。但針對該方案的爭議也很多。
煤企的困境有其外在原因,也有其內在原因。更有一些業內人士認為,煤炭行業似乎還可能面臨進一步受制于人的威脅。記者近日就上述問題采訪了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煤炭研究中心主任、采礦高級工程師段海峰。
記者:有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煤炭產業實現利潤總額680.9億元,同比下降34.1%,降幅較上季度擴大4.5個百分點。據您了解,國內煤炭企業目前的經營情況如何?
段海峰:據我了解,目前煤炭企業的虧損情況還是比較嚴重的。比如像內蒙古鄂爾多斯有相當一部分煤礦已經關停了。關停的核心問題還在于成本高、售價低。鄂爾多斯的一些煤企去年就已經停產了,只有一些有企業自己運輸線路的大企業還在維持;有的焦煤企業甚至連續數月的工資發放都是問題;動力煤企業的處境也不容樂觀。可以說,煤炭全行業都在虧損,而且目前的煤炭價格在繼續走低,這也是市場化的結果。
記者:有人說,目前的煤炭價格基本接近成本價,甚至比2008年時候的情況還低迷。為什么現在的情況這么嚴重?國內煤企面臨的深層次的發展困境是什么?
段海峰:2008年的產能矛盾其實是被暫時的集中投資掩蓋了,如今沒有更多的短期資金支持,矛盾反而得到了延續。
盡管煤企深陷虧損,但煤炭產能過剩的情況還是非常嚴重的,這就暴露出煤炭行業結構性產能過剩的深層次問題。我國的煤炭產量占世界的一半、粗鋼產量接近世界總產量的一半、水泥產量占世界的將近60%,這樣的增速不太可能會長期持續,因此,我國要及時調整產業結構。我國的煤炭產業集中度較低,小企業較多、較分散,而大企業也互不同屬。據我所知,今年一季度我國的煤炭總產量還是增加的,新項目仍在批,有的落后產能被淘汰了,有些產能則得到了升級。
記者: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內煤炭企業和業內人士希望國家能夠通過多種方式對進口煤征收關稅。您對此如何看待?
段海峰:我非常贊同對進口煤炭征收關稅。而且不僅要征收必要的高額關稅,還有限制技術門檻,比如對進口煤炭的含硫量和熱卡水平做出規定,低熱值高硫的煤炭應該嚴控進口。政府應該針對市場及時做出調整,隨時征收、隨時中止。這與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理論并不矛盾,而是長期戰略和臨時戰術的問題。
國外進口煤炭在價格上雖然有一定的競爭優勢,但中國煤炭產能原本就過剩,進口肯定會加重矛盾。
記者:您曾經說“煤炭有可能會重蹈鐵礦石的覆轍,在爭奪定價權的問題上,再次受到其它進口大國的挑戰”。請問,煤炭進口和鐵礦石進口價格受制于人的情況有多少一致性和差異性?
段海峰:在我看來,基本沒什么差異性。
我國對像石油天然氣等原材料的進口是汽車工業發展的必然需求,可以理解,但對其他原材料的進口,像鐵礦石和煤炭就要另當別論。我國鋼鐵產業集中度低,互不同屬,國內鐵礦石市場價格混亂,中間商的操作使外商有機可乘,導致中國是鐵礦石第一進口大國卻控制不了價格。而日本常常是經由一個企業進行價格談判。我認為如果煤炭行業不進行調整和限制的話,也會重蹈鐵礦石覆轍,造成輸入性通脹。煤炭行業應該提高集中度,像我國的五大電力集團的結構就值得學習。
記者:您認為未來3年~5年煤炭價格會有什么變化?
段海峰:我認為,如果煤炭產能還是過剩的,進口煤炭數量也很大,那么煤炭價格還會下跌。現在煤炭的坑口價和港口價差價非常大,中間環節水分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