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謝克昌:構建以電力為主的能源安全體系

時間:2013-04-25

來源:低碳工業網

導語:“21世紀的能源安全將是以電力為主的全方位能源安全,中國應不失時機地引領構建以電力為基礎的綜合能源安全體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謝克昌在院士論壇上的主旨發言中,談到了這樣的觀點,引起廣泛關注。

“21世紀的能源安全將是以電力為主的全方位能源安全,中國應不失時機地引領構建以電力為基礎的綜合能源安全體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謝克昌在院士論壇上的主旨發言中,談到了這樣的觀點,引起廣泛關注。

八大主因改變我國能源發展方針政策

從“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到“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從“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到“控制能源消費總量”,謝克昌注意到,從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十二五”規劃綱要》到十八大報告表述的變化,透露出國家能源發展方針、政策的重大變化。

謝克昌認為,是能源約束矛盾突出、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環境生態壓力加大、能源安全形勢嚴峻、世界能源版圖變化、應對氣候變化責任、城鎮化帶動能源需求和體制機制改革必需等八大主因導致了這一變化。

談到能源約束矛盾,他指出,盡管中國的化石能源比例高達92%,但人均占有量低,煤炭、石油、天然氣分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7%、5.4%和7.7%。

談到城鎮化,他認為,目前,我國城鎮化率為51%,發達國家一般在75%~80%左右。城鎮化意味著生產、生活和交換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與之相適應的住房、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也將消耗大量鋼鐵、水泥,增加能源消費。所以,未來我國能源供應保障壓力很大。

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必須根本轉變

解決諸多矛盾的出路是什么?謝克昌認為,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必須根本轉變。我們要建立新型的能源供需協調模式和資源保障模式,要安全、清潔、高效、可持續地開發、生產、輸運、利用和消費能源,要通過資本投入和技術創新驅動傳統化石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的根本轉變,要科學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盡快提高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要推進能源體制變革和創新。

“要將能源供需協調模式由傳統的單向滿足模式向雙向協調適應模式轉變。”謝克昌分析,“傳統供應模式為能源供應側單向、無條件地滿足需求側對能源的需求,如品種、數量、質量,供應的地域、時機以及成本等。新模式需要打破行業、部門的界限。”

關于資源保障模式的變化,謝克昌指出,傳統的基本依靠國內資源的保障方式要轉向“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協調保障。他認為,今后一段時期內,進口國外資源無可避免,不計代價開發國內低品位、高成本資源不可持續。我們應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規則,通過高品位、低成本國外資源的投資和貿易,控制進口成本,遏制國內產能的盲目擴張。

電力在能源生產中起主體作用

謝克昌非常贊同劉振亞在《中國電力與能源》一書中提到的“電能在能源中的中心地位”這一觀點。他從幾個方面對這一觀點進行了佐證。

一是重化工業階段“克強指數”中用電量權重最大。他表示,“克強指數”是英國《經濟學人》用于評估中國GDP增長量的指數,包括耗電量、貸款發放量和鐵路貨運量3個指標。在花旗銀行編制的“克強指數”中,其指標權重依次為40%、35%和25%,電力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二是燃煤發電是我國電力的主要構成。有數據顯示,2012年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為11.4491億千瓦,其中燃煤發電裝機容量7.5811億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66.2%。2011年,全國發電用煤15.72億噸,占當年煤炭消費量34.8億噸的45.2%。

三是電網作為電力市場的載體,是能源安全的支撐。謝克昌認為,電網是支撐電力市場體系建設的物理平臺,在推進市場體系和競爭機制的建設中發揮著政府在市場失靈時的統籌調控能力,任何改革和創新都必須首先保證其安全、穩定、經濟運行。

四是以特高壓為骨干的電網擔負著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重任。謝克昌認為,以特高壓為骨干網架的堅強智能電網可以消納清潔能源,實現“風、光、水、火”協調開發、聯合輸送;達到資源科學調配,實現多能互補配置、供需協調運行;可以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解決能源供求不平衡分布;能以分布式供能為補充,提高電力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對治理空氣污染成效顯著,能有效減少PM2.5污染。

謝克昌最后強調,根據國家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的緊迫性、重要性和戰略性要求,從生態文明建設、世界能源版圖變化、第三次工業革命機遇等方面,深入分析和研究新型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制定新的能源發展戰略迫在眉睫。

 

低碳工業網原文地址:http://www.tangongye.com/news/NewShow.aspx?id=12710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