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機器換人”撬動制造業“支點”

時間:2012-11-29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發展至今,工業機器人依舊占據機器人產業中的大半江山。作為高端裝備制造業的代表產品,工業機器人同時推動著制造業的發展和變革。而服務型機器人則因為造價高昂等因素,尚未能普及

工業機器人的春天似乎正在逐漸逼近。而在制造業大省的浙江,大力發展工業機器人的信號正在被釋放。 

不久前,浙江省省長夏寶龍在“2012浙江省企業領袖峰會”上作了“實業為本·工業強省——推進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邁進”的主題報告。報告中,夏省長指出,“把機器換人,騰籠換鳥作為重要的抓手,努力為企業轉型升級、浙商創業創新提供更大的空間。”他說,“‘機器換人’、‘騰籠換鳥’這兩換既可以降低企業生產經營的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又能夠提高資源要素利用的效率,改善勞動力的結構,是推動經濟強省建設的重要舉措。” 
 
作為智能制造的代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機器人的話題。有趣的是,幾乎很少人知道,浙江一直以來是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重地。在這里,有以浙江大學為代表的科研院校為產業提供助力,也有以浙江國自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一系列企業早早耕耘于這片“未來產業”。以杭州為基點,浙江的機器人企業中不乏國內同行業中的佼佼者。 
 
即便如此,直到現在,浙江的機器人產業仍然是一個小產業。這亦是產業發展階段使然。 
 
撬動制造業的“支點” 
  
“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這句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的名言深入人心。而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機器人產業正是能夠撬動制造業發展的一個支點。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所謂機器人的形象多數來自科幻片。在很多人心中,機器人應該是長得像人的機器。然而事實上,具有人體形狀的機器人在現實中少得可憐,絕大數機器人沒有思維能力,95%的機器人用于工業生產,純粹就是機械手、機械車等輔助工具。機器人的定義,就是用技術手段實現人的功能,說白了,就是一種“智造”裝備。其發展可以分為兩個步驟,即工業化機器人和服務型機器人。 
 
不少機器人生產企業正在以自己的努力“創造”春天。本次特別策劃中,記者多方奔走,采訪了這一行業細分領域中的前行者。本次策劃的案例中,有的企業擅長于研發機器人的“大腦”,有的企業則精于“關節”,還有企業長于讓機器人擁有“視覺”和“觸感”。我們期望以此展示這片小產業中的耕耘者。 
 
機器人最早誕生于工業生產中,特別是制造業,為了提供生產效率,保證產品品質,率先產生了對機器人的需求。工業機器人最早發展起來的是視覺在線型的第一代機器人,沒有感覺、思維,按計算機程序控制運行,基本形狀就像人的手臂,如果拿著焊槍就能焊接,拿著噴槍,就可以噴漆。 
 
1954年,美國人喬治·德沃爾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可編程的機器人,并注冊了專利。這種機械手能按照不同的程序從事不同的工作,具有通用性和靈活性,讓機器人有了成為工業生產主力的可能。在此之后,機器人開始逐漸應用在制造業中。 
 
發展至今,工業機器人依舊占據機器人產業中的大半江山。作為高端裝備制造業的代表產品,工業機器人同時推動著制造業的發展和變革。而服務型機器人則因為造價高昂等因素,尚未能普及。 
 
在國際上,工業機器人的發展與一個國家的制造業地位直接掛鉤。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韋巍告訴記者:“工業機器人已經成為制造業中最重要的裝備之一,是衡量一個國家制造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 
 
之所以將機器人產業視為“支點”,原因在于工業機器人廣泛應用于其他制造產業,其技術和發展將會影響到其他產業的發展,如汽車業、電器行業、注塑加工、電子行業等。 
 
2012年7月20日,《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正式公布。據工信部裝備司副巡視員李本建介紹:國家下一步的發展思路,將發展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制造,以高端裝備制造業重大產業長期發展工程為平臺和載體,系統推進智能技術、智能裝備和數字制造的協調發展,實現我國高端裝備制造的重大跨越。 
 
具體分兩步進行:第一步,2012-2020年,基本普及數控化,在若干領域實現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化,為我國制造模式轉變奠定基礎;第二步,2021-2030年,全面實現數字化,在主要領域全面推行智能制造模式,基本形成高端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優勢。 
 
從這些方面而言,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如今,工業機器人已經漸漸為人所熟悉。在工業生產中,人類有體力的極限,而機器人可以代替人類完成許多“不可能的任務”,比如在水下、高溫煉鋼爐等工作環境極端惡劣的條件下,機器人比人類更穩定、更精確;另一方面,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漸漸喪失,勞動力成本最近幾年不斷上升,加之高端勞動力稀缺,這也使企業不得不轉而依賴機器人。“當雇傭人工的價格接近機器人成本的1/3時,企業家們會更愿意接受機器人。” 國自機器人總經理鄭洪波稱。 
 
“小產業”等待大爆發 
  
4.6萬臺。 
 
這是中國迄今為止累計安裝的工業機器人數量,而其中進口的國外品牌超過了一半。 
 
作為制造業大國的中國,其機器人產業是各方豪強爭奪之地。遺憾的是,無論從產業發展還是從技術水平而言,中國的機器人產業仍在萌芽狀態。 
 
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建立了包括沈陽新松、哈爾濱博實等9個機器人產業基地。經過近20年的發展,新松形成了5大產品線,成為國內創業板首批上市企業之一,也是目前機器人領域惟一的上市公司。 
 
機器人由操作機(機械本體)、控制器、伺服驅動系統和傳感裝置構成,如同人由大腦、骨骼、神經系統等構成一般。我國的機器人產業在控制技術等方面與國際同行水平差距尚可,但在傳感器等硬件設備上遠落后于歐美、日本等國。而在機器人應用中,擁有先進的大腦并不足夠。硬件跟不上,就難以做到如臂使指。 
 
中國市場,成為工業機器人國際巨頭們角逐的沙場,如庫卡(KUKA)、ABB、發那科(FANUC)等,都早早在中國布下棋子。雖然中國制造領域的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只有數萬臺,比歐美日要少很多,但“中國的潛力太大了”, ABB機器人業務中國區負責人顧純元博士稱,用不了幾年,中國在全球一定會是裝機量第一,這已是業內的共識。 
 
目前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市場,ABB和發那科各占三成,剩下的四成由其他企業瓜分。國內企業所占據的份額十分有限。 
 
令人尷尬的是,即使被視為制造業的“支點”,在不少人的眼中,中國機器人產業目前的總量并不大。 
 
一位業內人士潘先生告訴記者,“2010年中國裝備制造業工業總產值超過14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一,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裝備制造大國;而機器人的產值卻僅占全球機器人190億美元市場的4.5%。從工業機器人在市場應用角度來說,在工業機器人應用最集中的汽車行業,日本每1萬名生產工人中就擁有1700多臺機器人,在意大利則是1600臺;而在中國,每1萬名工人擁有的機器人數量還不足90臺。”當記者對這一數據的時間表示疑問時,這位企業家笑容中帶了一份苦澀,“事實上,國內很少有人做這一產業的數據分析和收集,我們手上拿到的數據,還是來自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舊數據。” 
 
即使無數人憧憬著美好未來,“小產業”的發展道路至今曲折。 
 
“硬件”是制約產業發展的因素之一。機器人行業本身屬于力學、工業設計、電子信息、軟件、系統集成等學科的綜合,技術門檻較高,企業需要投入較大財力、物力培養或吸引人才。“很多企業中只有自動化人才而沒有軟件人才,或者反之。而機器人產品集成度很高。” 杭州市自動化學會秘書長王國耀如此告訴記者。 
 
“國內的高端制造業起步晚,特別在精密機械方面,與國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鄭洪波則這樣說。 
 
中國自主生產的機器人,很多時候為高端應用而開發,但最終受到工業基礎薄弱和國際化全球化的沖擊,很多產品只能應用在相對低端的領域。比如此前受北方微電子需求開發的輸片機械手,目前還不能用于集成電路制造的設備上,而是先用在了太陽能電池和LED生產的設備中。 
 
在《智能制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中,對“工業機器人”有專門的闡述:“攻克工業機器人本體、精密減速器、伺服驅動器和電機、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共性技術,自主研發工業機器人工程化產品,實現工業機器人及其核心部件的技術突破和產業化。”這段話中涉及的核心部件,不少是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短板所在。 
 
精密制造在機器人產業中的缺席還帶來另外一項后果:很多國內機器人企業核心部件都依賴于進口。上述業內人士潘先生稱,“不少企業是拿國外的零件到國內組裝后再賣。產品幾乎不賺錢,賣一臺虧一臺。他們想的是先占領市場,樹立品牌,另外一方面也是出于政策層面的考慮。” 
 
除此之外,產品的應用亦讓企業頭疼。“目前國內對于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開發仍嫌不足。很多時候是應用行業企業找上門,機器人企業開發產品。這樣的做法雖然能很好地服務于客戶,但對規模化銷售十分不利。”王國耀稱。張振惠亦稱,在向客戶介紹產品時,往往困惑于客戶對于自己需求的不自知。即使在工業機器人已經被廣泛應用的今天,對不少中國企業家而言,它仍屬天方夜談。“我們企業哪些流程能用到機器人?”這個問題或許對于大多數企業家而言都是陌生。 
 
不賺錢的“小產業”,聽來與前文幾成悖論。而這卻正是業內人士眼中的機器人產業。 
 
浙江的機會 
  
“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浙江將迎來工業機器人的春天。”王國耀如是說。 
 
并不只是他一個人持如是觀點。而令人向往春天的原因,在于未來幾年內浙江汽車工業的發展。不久前,位于杭州大江東新城的前進工業園區內,長安福特馬自達汽車公司杭州新整車廠在此破土動工。這條消息為浙江的機器人企業打了一劑強心車。 
 
韋巍稱,從國際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來看,其始終與汽車產業的發展密切相關。“作為機器人高度應用的產業,福特落戶杭州將會帶動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而浙江自上世紀開始已有企業走上機器人產業之路,優秀的學術氛圍和產業環境,對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加了不少分。 
 
“機器人第一股”新松的選擇或許也能說明問題。2009年10月23日,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創業板掛牌交易。新松成立于2000年,以“八五計劃”中六大機器人產業之一的沈陽新松機器人基地為背景,自主研發了中國第一臺工業機器人樣機、中國第一臺政務機器人等先進技術成果,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機器人產業化基地。 
 
2011年,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南方總部——杭州中科新松光電有限公司開工典禮在杭州蕭山臨江工業園舉行。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對此稱,“在杭州即將投建的新松南方研究創新中心及產業化基地將發展公司未來新興戰略產業。” 
 
“浙江正處于轉型升級、裝備改造的關鍵時刻。”王國耀對記者說,“新型工業化離不開自動化。作為制造大省,浙江發展機器人產業比較起許多其他地區而言,配套要完善許多。這些都是浙江成為工業機器人發展重地的原因。隨著政府對這一產業的逐漸重視,產業集群效應的顯現,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值得期待。” 
 
他告訴記者:“中國機器人多年來一直被歸類為‘制造裝備’,沒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如果未來政府能出臺專項扶持政策,我相信其發展速度會令人驚訝。”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