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和用電需求增加,煤炭資源匱乏的華中地區缺電形勢日趨嚴重。而我國西北豐富的煤炭等能源資源難以通過傳統的運輸手段大規模、高效率與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要素有效合理配置。記者在國家電網部門調研發現,依靠特高壓輸電工程是一條大范圍內優化相關能源資源配置的有效途徑。業內專家認為,加快我國特高壓電網建設,在全國大范圍構建特高壓電網,已成為破解我國中部省份缺煤少電困局的當務之急。
華中6省市缺電形勢逐年加劇
今年冬季,因經濟發展放緩和水電相對充裕,我國中部省份供電緊張形勢雖有大幅緩解,但其缺煤少電的困局并未徹底打破,華中電網長期供電緊張的局面仍是大勢所趨。
記者從華中電網有限公司獲悉,近年來,覆蓋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四川和重慶6省市3.8億人口的華中電網區內經濟高速發展,用電需求保持快速增長,全社會用電量年平均增速達11.4%,華中電網統調用電量和統調最大負荷年均增速達14.1%和14.3%。
在這種背景下,華中電網電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截至去年,湖北已連續10年出現電力供應緊張局面,華中電網的缺電局面已由季節性、局部性發展成全年性、全區域性,電網拉閘、限電和讓峰(統稱為“有序用電”)電量達59.7億千瓦時,同比增加49億千瓦時,有序用電天數達233天,同比增加178天。供電不足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造成了較大影響。
今年以來,隨著經濟增速放緩,華中電網區內一些省份出現用電量負增長現象,但進入下半年后,發電量增速正呈趨穩回升態勢。業內人士認為,當前華中電網電力供需情況雖未出現往年的緊張局面,但絕不能以此忽視和否認未來電力需求增長的預期。
據國家能源局預測,“十二五”時期全國用電需求年均增長8.3%,“十三五”時期年均增長5.9%。據國家電網公司預測,華中電網“十二五”時期電力需求年均增長10.2%,“十三五”時期也在6%以上,增幅均明顯高于全國水平。
從用電量來看,華中地區2011年人均用電水平2184千瓦時(全國平均水平3300千瓦時),不到2008年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OEDC)平均水平的30%。預計華中電網2015年人均用電水平3080千瓦時,僅為OEDC平均水平的37%;2020年為4019千瓦時,是OEDC平均水平的48%。可見,華中地區未來用電需求增長空間很大。
華中電網公司總經理謝明亮說,“缺煤、少油、乏氣”的華中地區若僅依靠現有資源和維持現有接受區外電力的規模,到“十二五”后期,缺電形勢將更加嚴峻,屆時僅湖北一個省的最大電力缺額就可能達1000萬千瓦。
五大缺電成因短期內難以改觀
造成華中電網轄區內6省市電力供應緊缺的原因錯綜復雜。專家認為,從目前情況來看,這其中至少包含了5個方面的原因。而在短期內,其中的大部分主要矛盾仍然難以改觀,困擾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能源瓶頸,或將持續相當一段時間。
一是用電需求高速增長。受“中部崛起”戰略、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和中西部承接產業轉移等因素影響,去年華中電網統調用電量769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4.9%,增幅比華東地區還高約3個百分點;統調最大負荷1.24億千瓦,同比增長11.7%。
二是電煤資源嚴重不足。整個華中區域,除河南外,其他各省市的煤炭資源很少,能源對區外依存度很高。湖北98%的煤炭都由外省輸送,河南也已由煤炭輸出省變成煤炭凈流入省。以去年上半年為例,當時華中區內幾百萬千瓦的機組缺煤停機,另有近1200萬千瓦的機組因煤質差而出力受限。
三是鐵路運力有限。隨著華中地區煤炭需求量不斷增大,我國“北煤南運”鐵路運輸壓力日益突出。據湖北省經信委統計,目前鐵路線僅能滿足華中需煤量的30%。于是,一條跨越大半個中國、輾轉三四千公里的電煤運輸通道--“海進江”應運而生。即,煤炭由大秦線從山西運抵秦皇島后,經海運到江蘇港口換船,再逆長江而上,輾轉運至華中等地。去年,湖北、湖南兩省通過“海進江”運輸的煤炭規模為1000萬噸,是2009年的10倍,2010年的兩倍。
四是水電裝機比重大。最新數據顯示,華中地區電源裝機容量為2.17億千瓦,其中水電裝機9570萬千瓦,占比44.15%,火電裝機1.2億千瓦,占比55.57%。近年(2012年除外)長江流域干旱頻現,水力發電受到影響,加劇了電力供需矛盾。在來水充足的季節,為充分吸納水電減少棄水,火電開機容量常被壓低,不少機組被迫長時間輪流停機調峰。加上煤價長期高企,火電廠虧損嚴重,一旦電力緊張,需要火電機組加大出力時,火電廠卻無錢買煤。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華中監管局的一份報告顯示,華中6省市火力發電企業去年經營狀況普遍虧損,虧損額總計136.4億元;由于來水較多年平均值偏少,水電企業盈利下降。
五是跨區電網輸送能力不足。已安全運行3年的我國第一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線路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以及西北-華中直流工程的輸電規模,遠不能滿足華中電網的需求。
破解困局急需加快特高壓輸電工程建設
多位電網、供電企業人士說,缺煤的華中地區“眼睜睜”看著大量水電外送,外來煤炭卻不得不通過“海進江”繞道輸入,必須加快特高壓輸電通道建設,使華中電網吸納西北大型煤炭及新能源基地的電力,將華中過度依賴輸煤向輸煤、輸電并舉轉變。
湖北省電力公司總經理尹正民說,湖北水電資源豐富,但已基本開發完畢且大量外送;煤炭供應緊張,價格居高不下,發電企業難以承受;新能源開發成本高,發電規模較小,一時難成主角;受日本核事故影響,國家對在內陸人口密集地區發展核電可能實施更嚴的審批制度。因此,必須采用新的能源輸送方式,為湖北和華中經濟發展提供電力支撐。特高壓電網具有輸電容量大、距離遠、能耗低、占地省、經濟性好等特點,是大范圍優化配置能源的重要手段。
最近在雅安-武漢特高壓交流工程前期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國家電網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從已投運3年多的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工程來看,我國特高壓輸電技術已經成熟,占領了國際電工領域的制高點,具備大規模應用的條件。
“十二五”時期,國家電網公司規劃建設包括準東-四川、哈密-重慶、蒙西-武漢在內的多回特高壓工程,將北部煤電、風電送入華中電網,優化華中地區的電源結構,通過全國的能源資源調配、送入火電,解決華中電網“豐余枯缺”矛盾。
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是盡快形成特高壓交流電網,一方面是保障四川豐水期富余水電外送,另一方面是在華中內部構建資源優化配置的平臺,為消納北方火電、風電提供支撐,并確保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目前,全長2×1297公里、投資338億元的雅安-武漢特高壓交流工程,已完成可行性研究,今年將上報國家發改委審查批準。從時間上看,工程需要在2014年建成投運,前期工作和建設工期都非常緊張。
據華中電網公司測算,1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線路每年可從空中輸送原煤1500萬噸,相當于750至1000趟萬噸重載列車、70萬輛重載卡車運煤量;1條±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每年可從空中輸送原煤2000萬噸,相當于1000至2000趟萬噸重載列車、100萬輛重載卡車運煤量。此外,特高壓工程一兩年就可建成網絡,而從西部到中部建一條鐵路,距離遠,投資大,時間長,不環保。
中國科學院院士薛禹勝認為,建設特高壓電網并非是要完全取代鐵路和公路輸煤。“從風險管理角度來說,特高壓是緩解和減少能源通道風險的一種補充。”
謝明亮等建議,國家要盡快核準和啟動建設向華中地區輸電的特高壓工程,有關方面應出臺土地使用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在賠償、拆遷和民事協調等方面,完善政策和標準。
專家認為,如果國家及時調整三峽水電和向家壩、溪洛渡、錦屏等西南水電分配外送比例,使其能夠優先在華中區域內平衡,再通過國家電網跨區輸電解決更大范圍的電力平衡問題,我國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將會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