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剛漲起來工廠就關閉了。”阿迪達斯蘇州工廠的一名程姓員工向記者抱怨說,隨著金秋的到來,他也感覺壓力日益迫近——雖然工資兩年來平均上漲了500元,但好景不長,阿迪達斯蘇州最后的這家直營工廠即將關門大吉,200多員工面臨分流。
而耐克早在2009年就關閉了其在華唯一的鞋類工廠,將生產線與生產訂單外遷至越南。此外,福特汽車正要把上萬個崗位遷回美國,機械制造巨頭卡特彼勒也表示將關閉部分中國代工廠……
最近幾年,“跨國企業正在拋棄中國”的聲音不絕于耳,而中國是否正在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也成為人們熱議但答案撲朔迷離的話題。
雙重夾擊
對于跨國公司接連在中國“瘦身”的行為,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與中國勞動力、原材料乃至政策環境調整導致的成本攀升緊密相關,不可逆轉。商務部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底以來,流入中國的外資一直處于下降通道之中,今年1至8月,中國非金融領域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下滑超過3%,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同比下降12.38%。
“春江水暖鴨先知”,與跨國公司一樣感受到經濟降溫的還有更多的中國外貿企業。在亞洲最大的紡織品市場“中國輕紡城”,專門做里料生產出口的浙江紹興永俊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蔡嗣英從今年年初開始多次專程前往印度等東南亞國家考察,她發現,作為永俊紡織曾經的主要出口市場,如今低端里料產品代工廠在印度已經遍地開花。
“一邊是外需不振,一邊是訂單轉移,親眼所見讓我很受觸動,必須創新、做高品質產品,靠過硬的產品質量穩住國外客戶。”而實際上,并非只有蔡嗣英一人感受到了緊迫形勢,東部沿海地區一些代表性勞動密集型企業向東南亞、南亞以及非洲、拉美轉移的現象不斷涌現。一些觀察人士注意到早在2010年后,越南就已經成功取代中國成為耐克在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目前,柬埔寨、斯里蘭卡、印度乃至埃及一些新設立的工業開發區里,從中國轉移而來的港資、臺資甚至內資服裝、鞋帽企業的身影隨處可見。
與此同時,全球發達國家市場對制造業“爭奪”正在導致中國轉向高端制造業的努力受到額外沖擊。金融危機讓全球市場重新發現了實體經濟的價值所在,美國政府提出的“制造業回流”政策被視為歐美發達國家重新發展制造業的代表。據西方媒體報道,包括福特等在內的大批美國企業已經或者正在將產能特別是一些高端產能從中國轉回美國。
優勢難以替代
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正逐漸被取代嗎?至少有相當一部分人如此認為。然而,在另外一些人看來,這種說法并非毫無瑕疵。
日本住友電工旗下位于蘇州的電子線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徐志宏就深有體會,他告訴記者,住友電工最早的海外制造基地在東南亞,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考慮到成本較高,直接把投資額轉移到了東南亞地區,可是3年下來發現這是個失敗的決定,越南工人生產效率低,加上當地政策缺乏穩定性,“現在住友電工還是最看重中國市場。”
浙江新杰克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也有類似體會,由于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兩年來該公司幾次考慮外遷,但最終打消了念頭。
“廠房能搬走,但產業鏈、原材料、產業工人搬不走,中國制造仍然具有優勢。‘世界工廠’并不是弱勢的代名詞。”董事長趙新慶告訴記者。與此類似的案例并不鮮見。
市場分析人士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吸收外資的下滑程度實際上遠小于越南、柬埔寨等所謂“競爭對手”的下滑幅度,越南這個全球投資市場的新寵兒近三年來表現并不佳,今年實際吸收外資可能只會超過2009年的一半。9月初日內瓦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中國競爭力在全球位居第29位,比去年下滑3位,但仍是新興市場國家中最靠前的。“中國目前還將其他國家遠遠拋在身后”,報告中寫道。而聯合國9月中下旬發布的全球投資報告也顯示,中國仍是全球FDI(對外直接投資)最具吸引力的國家,而非“之一”。
另外,外貿出口雖然幅度下降,但是中國外貿仍處在增長通道之中,競爭力依然頗為可觀。迄今為止,廣東、江蘇、浙江等地工商部門都不承認“外流”已經成了主流。按照一些經濟學者的說法,此前數年居高不下的外資流入中,較大一部分本來就是“熱錢”,即使留在國內也不會變成實際生產力,流出后只會有利于抑制人民幣和房地產升值。
梯次轉移在中國“終止”?
那么中國還是不是“世界工廠”呢?到目前為止,經濟學者或者各國主管部門似乎還沒有嘗試通過明確的計量公式或者其他渠道來量化指標,給出一個明確答復,但回顧歷史或許會有所助益。
大衛·李嘉圖提出“比較優勢”理論以后,產業梯次轉移成為全球經濟學界公認的經濟規律。二戰以來,不少國家和地區都在產業轉移中受益,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都曾經是重要的產業承接和轉移者,承接和轉移的周期大約都在十年左右。
但這一進程在中國加入后,似乎發生了“終止”。以紡織服裝業為例,從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成長為全球絕對主力之后一直到2008年前,通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消除國際市場壁壘等舉措,中國企業成為全球當之無愧的“主角”,僅僅該產業就常年保持超過千億美元規模的貿易順差,似乎只有中國企業接不下的訂單,才會轉移到東南亞地區去。
不過,2008年前一段時間,中國社會對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加工貿易的爭論達到了空前的熱度,不少人提出,這種產能單向流入、產品單向流出已經不全是正面效應,如果繼續下去,中國可能會為此付出巨大的資源和社會風險成本。
因此,“轉型升級”成為中國制造業的最強呼聲,即使金融危機的到來也無法阻止這一進程。這不僅是政策的要求,也是中國經濟發展重現此前日本、韓國必經歷程的一個表現。而在這一過程中,被請出國門或者主動走出國門,就已經是部分或者相當部分產業不可避免的命運。
由“此制造”轉向“彼制造”
不過,在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長洪看來,上述說法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能完全解釋中國現在對外貿易發展的全面情況。從現實來看,外貿從業人員非常多,可能某一個廠商的利潤并不高,但他獲得的國民收益不僅僅是廠商的利潤,還有廣大的從業人員的工資收入,這就是我們國民收益的主要來源,也解釋了為什么中國在這種低端的加工制造基礎上能夠迅速發展對外貿易。裴長洪表示,結合中國的現實,高端固然好,但現在并不都能拿到,而中低端能解決的就業更多。
同時,在許多市場人士看來,中國同樣不可能呈現日本或韓國的模式。理由是世界上并沒有類似于中國這樣龐大的發展中國家存在,可以照樣承擔中國所有的產能,即使是產能“外轉”,也可以想象,這將是一個比日本或韓國企業外遷要漫長得多的進程;其次,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造就了其內部的巨大差別性,這就給相當部分產能實現國內梯次轉移提供了空間,這也是其他國家所無法相比擬的;最后,中國政府的市場引導能力也和其他國家并不完全相同,“有形之手”雖然不能也不該阻止“無形之手”發揮作用,但并不妨礙它對“無形之手”的力量“四兩撥千斤”,讓這一進程在一定程度上按照中國希望的步驟來進行。
因此,盡管某些產業如鞋帽或者服裝等或許會有所變化,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會迅速改變自己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國的定位,世界只是需要適應部分產品的價格有所升高,同時產品質量也不斷提高的市場現實??梢哉J為,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并不會喪失“世界工廠”的地位,相反,中國只是在另一個層面上鞏固其制造業大國的地位——誰敢說,再過幾年,中國就不會擁有自己的“蘋果”、大飛機,甚至是可供出口的航空母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