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力而行——機器制造商最佳發展策略
文:貝加萊工業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2022年第一期
導語:在一個概念橫行的時代,企業應如何更好地塑造自身競爭力,既有戰略意義也同樣具有現實討論的價值。作為一個耕耘數十年機械自動化領域解決方案的企業,貝加萊25年來在中國一直深入垂直領域,并積累了大量領域知識,穩扎穩打,贏得了產業用戶的長期信任。本文基于貝加萊機器智能與創新論壇肖維榮博士的“自動化的巧實力”演講,從產業挑戰與應對策略、技術的杠桿效應到戰略抉擇,進行了全面的闡述。
在一個概念橫行的時代,企業應如何更好地塑造自身競爭力,既有戰略意義也同樣具有現實討論的價值。作為一個耕耘數十年機械自動化領域解決方案的企業,貝加萊25年來在中國一直深入垂直領域,并積累了大量領域知識,穩扎穩打,贏得了產業用戶的長期信任。本文基于貝加萊機器智能與創新論壇肖維榮博士的“自動化的巧實力”演講,從產業挑戰與應對策略、技術的杠桿效應到戰略抉擇,進行了全面的闡述。
產業難題
應用復雜性、成本壓力、硬件商品化是企業所面臨的巨大挑戰。首先,應用復雜性在于機器從最初的邏輯與電氣傳動, 到今天的連線集成、過程工藝、視覺應用、網絡與總線、機器人,乃至像柔性輸送系統這樣的機械與電氣的集成,還會擴展到基于機器學習的優化、策略類全局的集成,使得復雜性變得更大。
其次,成本壓力是每個行業都面臨的問題,如何讓機器節省更多的材料、更少的人工消耗、能耗,本身就是機器應該為制造業提供的能力。再者,就是硬件商品化,自動化本身推動了制造業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產品硬件的標準化與同質化,這使得企業必須擴展更多的軟性競爭力,才能贏得競爭。
如何發揮技術的杠桿效應
巧實力,在于發揮技術的“杠桿效應”,解決復雜問題,需要化繁為簡,專注于在最具放大倍率的地方來解決問題,或者在瓶頸處下功夫,才能發揮巧實力。機器的智能在于對材料、工藝、流程的適應性,將隱藏在人大腦中的隱性知識(經驗)與顯性知識(數據、信息、方法),通過算法與建模形成廣泛適用的模型,并通過測試驗證實現標準化與模塊化封裝。而其中物理測試驗證將花費巨大的成本,這就必須借助于數專設計力量,通過建模仿真工具與平臺,對各種應用場景建模,并可以在虛擬環境中驗證,以降低實體測試驗證成本,如圖2。
第二個問題在于軟件智能的問題,傳統的機理模型具有經濟、可預測、可解釋的有點,但并非最優,并對非線性、不確定類問題難以解決。這個時候,需要借助于AI的力量,其擅長尋找數據背后的規律、并形成新的知識與模型,將工業機理與數據驅動建模相結合,可以發揮各自優勢,進而獲得機器性能與效率的提升。
巧實力——發揮軟件的價值
制造業的創新,應該聚焦于采用平臺軟件來進行創新,基于軟件的創新帶來以下好處,如圖3。
1.同樣硬件最大的效能發揮
今天,隨著芯片、通信技術的發展,算力與通信實時性等均已然不是問題,中國機器制造商所采用的硬件與國外競爭廠商并無差異,然而,差別仍然是在軟件上,這個軟件體現在包括多個方面,例如功能性設計,對于原來硬件資源的能力發揮。這包括多方面,例如將原來需要專用硬件的控制系統,如稱重、糾偏、放卷等封裝為專用的軟件運行在PLC上,發揮控制器本身所具有的遠程診斷與調試能力,更符合操作人員習慣的HMI交互設計,凡此種種,越大的軟件能力提升系統的倍率,增強競爭力。
2.長期的工藝創新封裝
數字化隱藏的暗線在于工藝Know-How的封裝,使得更好的保護知識產權,基于原有逆向工程的方法今天越來越難, 機器的幾何外形易于仿制,而算法、軟件這些易于被加密,并且蘊含知識與應對變化的架構則難以被復制。而軟件的競爭已經成為產業不爭的事實,而工業軟件的匱乏不僅在市場上所討論的EDA、CAD/CAE、MATLAB/Simulink這類數字化軟件, 對于制造業來說,運行在PLC這些嵌入式系統上的工藝Know- How軟件則更為欠缺,這些同樣是產業知識的凝聚和積累。
3.創新效率提升
對于機器制造業而言,創新在于通過技術融合來解決用戶問題,快速的工藝構建來應對變化的生產、工藝優化來提升品質、降低材料與能源等消耗降低成本,一切創新來源于如何為用戶帶來價值,而最優價值的工作并非重復的代碼開發。因此,如何提升軟件研發效率需要一個高效的平臺工具,例如貝加萊Automation Studio就能為機器開發者提供這樣的支撐, 而mapp,運行在Automation Studio上的軟件模塊可以提升機器開發的效率,mapp將貝加萊在各個領域所積累的專業知識封裝為可復用的模塊,使得機器開發者將時間聚焦在為客戶提升價值的工作上,而不是基礎的軟件模塊。
如何解決人才解題
談到如何塑造“巧實力”,最大的解題正在于人才。今天的制造業,不僅需要高素質的機電工程師,也需要UI、算法與軟件工程師,這些都是需要人才作為支撐,人才本身需要復合型,接受橫向機械、電氣、工藝的訓練,以及專深的垂直行業知識。
而對于企業而言,人才必須有很好的“土壤”,不僅招募優秀的人才,而且給予發揮空間,愿意留下來一起發展,這就需要企業打造“學習型組織”,因為良好的學習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凝聚力環境。團隊具有批判性思維的素養、創新思維、標準與規范的嚴謹、暢通的溝通,如圖4。
圖 4 人才與學習型團隊打造
人才的投資是最能發揮杠桿效應的投資,他們是極高回報的投資,對于企業來說,在任何時候,都是長期發展的基石。過去的25年里,貝加萊花費巨大的投入在人才培養,方能打造一個為用戶帶來高效能解決方案的體驗,確保長期可靠的合作。
產業戰略抉擇問題
今天,產業充滿了各種詞匯,在近年,包括工業4.0、工業互聯網、邊緣計算、數字孿生等多種概念的爆發,成為了數字化轉型時代大家都關心的話題。我們要學習先進的技術與方法,但也要緊密結合產業實踐。對于制造業,不能忘記初心, 我們為用戶帶來什么樣的價值?在選擇工具與方法、在制定企業發展的戰略、技術戰略時,必須有所取舍,有所平衡。
作為一個在中國經營25年的外資企業掌門人,肖維榮博士擁有對中西方文化、產業差異的理解,因此,他提出了制造業發展的戰略抉擇建議。
對于歐美的“盡善盡美”(As Good as Possible)以及中國人所堅持的“夠用就行”(As good as needed)的哲學,肖維榮分別進行了解析。對于盡善盡美而言,它應該是一個長期追求,逐步搭建架構,不斷完善,但是,它也同樣是需要長期規劃、架構能力與高時間成本。對于中國的快速發展, 以及像新能源的快速變化市場而言,這種方式會顯得周期長、成本高。而另一方面,夠用就行,往往解決眼前問題,而忽視了長期的框架穩定性,甚至經常面臨推倒重來的問題,在知識的封裝-擁有長期核心技術方面會同樣遇到障礙,難以持續。因此,在肖維榮博士看來,量力而為(As goodas you CAN)更為可取,它平衡了兩者的缺點,發揮各自優勢,作為一種策略,它基于為復用而設計的模塊,并構建一個具有長期兼容性的軟件架構,使得在短期問題的解決與長期的架構上獲得平衡。同時,通過共建生態,使得企業把注意力關注在“集成框架”上,而不把精力耗費在自己的代碼實現上,但是,在核心工藝方面,則必須自主研發,對于可被復用的開放軟件模塊可以借助伙伴的力量。
通過這樣的發展哲學,可以在長期與短期、內部與外部之間形成平衡,構建一種企業戰略級發展的“巧實力”。
回顧肖維榮博士在本次會議上的演講,從技術到運營,從戰略到實現,全局而系統的闡述了對于機器制造業的企業如何打造自身的“巧實力”,不僅具有前瞻,也具有可實現性,啟發產業思考。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