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作為傳統制造業大國,我國的工業制造水平還處在制造業的較低階段。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已經刻不容緩。
摘要: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制造業一直是優勢產業。但過去幾年,中國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在下降,甚至面臨制造工藝粗糙、假貨橫行的困境。面對“中國制造”逐漸呈現后勁不足的疲弱態勢。作為傳統制造業大國,我國的工業制造水平還處在制造業的較低階段。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已經刻不容緩。
我國目前正處于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中,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基礎。落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的“中國制造2025”,對于推動中國制造由大變強,使中國制造包含更多中國創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國裝備、依托中國品牌,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具有重要意義。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機器人、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推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提升制造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打造中國制造業升級版。
│1│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
中國制造發展到今天面臨勞動力上升等諸多挑戰,但制造業對中國未來的發展仍舉足輕重。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中國制造將依靠什么搶占制高點?答案離不開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是生產全周期從自動化升級成智能化,即擴展到“工廠+信息系統”替代人的控制、“生產線+傳感器”替代人的監督、“精密加工裝備+算法”替代人的技藝等,進而出現“智能工廠”“無人工廠”。中國制造包含更多中國創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國裝備、依托中國品牌,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具有重要意義。創造二字離不開技術提升,智能牽引。目前中國還不是制造業強國,沒有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產業需要發展重大技術,機器設備亟待突破。想要完成從制造業大國向強國的轉變,智能制造將是主攻方向。
工信部調查顯示,智能制造使目前很多工業企業減少了研發的周期,提高了設計的效率,也降低了研發成本。在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中,生產線上數控裝備比重達30%,近五年年均增長4個百分點。同時工信部正在參與關于智能制造重大工程研究,預想通過大約三年時間,選擇重點領域、地區和行業做試點和示范探索,推進智能制造發展。
過去我們國家使用數控系統、工業機器人,基本上是按人設定的程序作業,并沒有真正實現人工智能。這和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的區別。在高端的傳感器、重要的操作系統、數字化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提高智能化的水平,這樣才能達到智能制造的要求。
此外,中國制造向智能制造轉型還需要國家大力支持。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國家將設立400億元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來支持新興產業的發展。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提出,財稅、金融、人才等政策都要給予傾斜。工信部部長苗圩曾表示,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大概需要用三個十年左右的時間,“中國制造2025”也就是三步走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也是一個路線圖和時間表。待國務院審批通過發布后,工信部還要組織工業行業認真貫徹這個綱要。工信部連續發布了《關于開展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的通知》、《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實施方案》,這些被外界視為在給“中國制造2025”十年規劃出臺預熱。
│2│傳統行業要走“互聯網+”的道路
“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是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推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提升制造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工業企業應用互聯網技術可以提高整體競爭力。企業利用好工業互聯網平臺將會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這也是“互聯網+”最早實現的行業之一。
據估算,一家企業如果應用工業互聯網,該企業的生產效率會提高大約20%,成本可以下降20%,節能減排可以下降10%左右,這樣將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按照這樣的發展模式未來20年,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至少可帶來近3萬億美元左右的GDP增量。把互聯網引導進工業企業、工業行業中去。搭建好的工業互聯網發展框架,就會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多契機。國內已經有企業已經開始走“互聯網+”的道路,海爾集團正在打造他們的“互聯網工廠”。
目前,海爾已經開始從大規模制造轉變為大規模定制——用戶下訂單,訂單上生產線,生產線通過系統可以形成一個大的系統,實現大規模的個性化定制。海爾還在探索將消費者與生產線機器人互聯,比如,有消費者想把自己的頭像印在飲料瓶上,信息便可通過網絡傳給生產線機器人,機器人獲取頭像后就可以將其印在瓶子上。
在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的道路上許多企業正在悄然無聲的發生變化,比如產品的個性化,定制家具等;還有制造業服務化,一些工程機械企業售出的設備當中有通訊模塊,可以遠程實時監控機器的運行情況,提供遠程維護;還有流程虛擬化,在制造之前通過虛擬制造讓制造更加高效、精準,提高產品質量。目前在國內已經有企業開始實行了。在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上,紅豆集團的智慧服裝應用系統成為亮點。該系統利用手機將各地的銷售團隊、銷售終端、代理商連接起來,進行遠程管理與顧客流量數據分析,降低成本,也更好地感知顧客喜好,從而大大提升企業效能效益。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認為,以互聯網提升傳統產業效能是大勢所趨。
│3│綠色低碳制造
綠色制造技術是以綠色理念為指導,綜合運用綠色設計,綠色工藝,綠色包裝、綠色生產等為一體的科學技術,其目標是使得產品從設計、制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對環境負面影響最小,資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優化。
我國是工業大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大而不強。主要表現在不少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基礎零部件、元器件,核心原材料依賴進口。環境資源承載過大,已經不可能支撐高速發展。在幾十年的工業制造發展過程中,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十分巨大,高速發展帶來的后果是環境問題日益增大。“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提出無疑會對中國制造產業產生很大的影響。我們不能再走“先發展后治理、邊發展邊治理”的發展之路,必須堅持綠色低碳制造從源頭解決可能造成的污染。
綠色低碳制造的要求是既要大幅度降低能耗、物耗,實施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更要減少排放、治理污染、變廢為寶,使大自然自我凈化。不僅僅滿足于排放達標,而是要進一步提升凈化環境的技術手段,維系、創造自然財富,從而達到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相統一。東風汽車公司通過生產綠色環保產品,積極開展綠色制造,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來響應“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綠色制造。東風公司在生產管理過程中深入貫徹具有東風特色的“5+1”節能環保管理體系,實行區域協同管理為綠色制造夯實了基礎。
我們經濟發展的最大制約就是環境和資源,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是目前的中心任務,在這方面,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綠色發展在工業領域里承載著重大的任務,因為工業占整個我們國家能源消耗的73%,在節能減排降耗、提高資源利用率方面有巨大的潛力和空間,所以我們要實施綠色制造工程。
雖然國家層面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尚未出臺,但天津、黑龍江等地的相關計劃已經陸續出臺。天津市政府近日發布了“天津市高端裝備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這一計劃著重對發展機器人整機及配套零部件進行了規劃,未來三年天津市將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以及機器人零部件、機器人用先進材料與加工技術等。隨著兩會結束,預期政府下一階段工作重心將放在政策落實上,“中國制造2025”規劃呼之欲出。
│4│人才為本
德國的傳統制造業一直走在世界最前列。20年前面對工業信息化革命,德國明顯落后于美國和日本。但在短短十余年間,它的傳統工業在加入信息化元素后,很快便跟上了時代步伐。特別是在汽車制造業、精密儀器制造等傳統技術強項領域,又重新回到了領頭羊的位置。一臺機光電一體化“徠卡”高端照相機的售價,可以買幾十臺日本“尼康”高端照相機便已說明一切。透視德國此次工業化進步,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它的人才結構合理,即從頂端出思想的科學家到底端操作層面的技術工人,呈完整的正金字塔結構。
從我國技術人才的培養現狀來看,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浮躁這一副產品也隨之而來。全社會的目光都集中在貿易、金融等流通領域,逐漸輕視實體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傳統制造業領域大中型國有企業的轉型、解體,直接影響到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導致工程技術人才斷層。治國經邦,人才為急。實現“中國制造2025”,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才,是企業和社會發展最核心的要素。特別是企業,人才更加重要,企業的職能是“整合資源,創新價值,創造財富”。唯有人才,才能創造。企業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大環境下應當努力打造自己的優秀人才團隊。要加大高素質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的培養、引進和使用力度;培育一支高素質的技工隊伍,使工業基礎更為扎實;同時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完善對技術工人的評價機制,提高優秀技術工人的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優秀技術人才。
關于“中國制造2025”:
中國制造2025是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上提出來的。“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我國制造強國建設三個十年的“三步走”戰略,這是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立足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際需要,圍繞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人才為本等關鍵環節,以及先進制造、高端裝備等重點領域,提出了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升增效的重大戰略任務和重大政策舉措,力爭到2025年從制造大國邁入制造強國行列。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