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5-28 15:53:09來源:網絡轉載
伺服電機簡介
伺服電機(servomotor)是指在伺服系統中控制機械元件運轉的發動機,是一種補助馬達間接變速裝置。
伺服電機可使控制速度,位置精度非常準確,可以將電壓信號轉化為轉矩和轉速以驅動控制對象。伺服電機轉子轉速受輸入信號控制,并能快速反應,在自動控制系統中,用作執行元件,且具有機電時間常數小、線性度高、始動電壓等特性,可把所收到的電信號轉換成電動機軸上的角位移或角速度輸出。分為直流和交流伺服電動機兩大類,其主要特點是,當信號電壓為零時無自轉現象,轉速隨著轉矩的增加而勻速下降。
伺服電機的電子齒輪比怎么理解
簡單的說,比如說電子齒輪比是1(系統默認),脈沖當量是1mm(就是物體在你發1個脈沖時運行的距離,注意是控制脈沖,就是你PLC發給伺服放大器的脈沖),當你把電子齒輪比改為2時,對應的脈沖當量就變成2mm.
也可這樣理解就是你給伺服放大器1個脈沖,當電子齒輪比是1的時候,伺服放大器就按照一個脈沖來運行,當電子齒輪比是2的時候,伺服放大器就按照2個脈沖來運行,以此類推!
伺服電機電子齒輪比設置方法
以電機最高轉速為目的的設置
伺服電機旋轉時,速度表現重于精度表現時候,希望將電機速度性能完全表現出來;而對于旋轉分辨率要求較低的時。建議采用下列方法設置
1)條件以及要求,假設欲設置的伺服電機旋轉速度為3000R/min,編碼器每圈脈沖數為8192pulse/rev
2)計算說明
相對于3000R/min轉速脈沖頻率為8192×3000/60=409600HZ=409.6KHZ
當控制器脈沖輸出最高只能為100kHZ時,先將電子齒輪比的分子部分CMX和分母部分CDV均設置為1,再將由控制器JOG旋轉送出10KHZ脈沖,作為最高轉速1/10的脈沖頻率,此時伺服電機速度為
(10/409.6)×3000≈73R/min
如果未計算轉速,可以直接監視驅動器轉速值,也應為73R/min.
3)設置方法
10KHZ脈沖希望轉速應為3000/min,但是實際為73r/min.為修正實際轉速到300r/min.必須修改電子齒輪比。
73×CMZ/CDV=300(R/MIN)
因此,CMX分子可設置為300,CDV分母可以設置為73.
控制器的脈沖輸出頻率為100KHZs時的轉速為
3000×[﹙300/73﹚×100000]/409600=3009R/MIN
本實例中忽略了所有的結構條件,而實際應用中必須考慮傳動部分的分辨率,如果忽略分變率最終導致產品無法使用。
伺服電機的電子齒輪比如何確定
1、電子齒輪比參數介紹
所謂“電子齒輪”功能,主要有兩方面的應用:一是調整電機旋轉1圈所需要的指令脈沖數,以保證電機轉速能夠達到需求轉速。例如上位機PLC最大發送脈沖頻率為200KHz,若不修改電子齒輪比,則電機旋轉1圈需要10000個脈沖,那么電機最高轉速為1200rpm,若將電子齒輪比設為2:1,或者將每轉脈沖數設定為5000,則此時電機可以達到2400rpm轉速。
例如:電子齒輪比設為1:1或者每轉脈沖數設為10000,上位機PLC最高發送脈沖頻率為200KHz
2、每轉脈沖數和電子齒輪比的計算
按照以下1~6的順序,計算每轉脈沖數或者電子齒輪比。
注意:
(1)每轉脈沖數和電子齒輪比都可以限定伺服電機旋轉1圈所需的指令量,兩者是互補關系,但是每轉脈沖數的優先級要高于電子齒輪比,只有每轉脈沖數設定為0的情況下電子齒輪比才會生效,這是用戶需要注意的。特殊情況若算得每轉脈沖數為小數時就要考慮使用電子齒輪比。
(2)P2-02和P2-03超過設定范圍時,請將分子分母約分成可設定范圍內的整數在進行設定。在不改變比值情況下的約分不影響使用。
(3)不加特殊說明現出場的電機編碼器分辨率均為2500P/R。
(4)指令單位并不代表加工精度。在機械精度的基礎上細化指令單位量,可以提高伺服的定位精度。比如在應用絲杠時,機械的精度可以達到0.01mm,那么0.01mm的指令單位當量就比0.1mm的指令單位當量更精確。
3、電子齒輪的設定實例
舉例:
上面例子的補充說明:上位機脈沖個數5000,是通過,絲杠螺距為5mm,脈沖當量要求是0.001mm,所以脈沖個數是5/0.001=5000。編碼器反饋脈沖是131072一轉(伺服電機),但由于變速機構,故3/2。
標簽:
上一篇: SCARA用兩個還是三個減速機 ...
下一篇:交流電機分為哪幾種?交流電...
中國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產品新聞
更多>2025-04-11
2025-04-08
2025-03-31
2025-03-26
2025-03-20
202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