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動能 新職業 新氣象

文:中科啟秀2021年第一期

從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的廣泛使用,機器開始逐步替代手工,到如今第四次工業革命大數據、信息化浪潮成卷全球,人類不斷開啟發展的新紀元,邁入發展的新時代。工業革命必然帶來技術的變革,技術的變革必然引發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的轉變,從而對原有的社會體系產生系統性沖擊,由此新行業崛起,舊行業被淘汰,交替更迭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巨輪一往無前。

借助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牽頭并承接國家新一代信息通訊技術產業集群的建設規劃與實施任務的契機,并結合先進院承接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委托,對于粵港澳灣區智能制造與先進技術人才培養與評價體系建設的研究與實踐,編者作為以上兩項工作的執行機構,結合研究成果就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對于新動能創造新產業,以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的總體規劃,在此期欄目中, 對于新時代的就業與職業人才創新發展做一些總結與論述。其中的理論依據與素材分別來自深圳市機器人協會 2020 年機器人產業白皮書,以及光明網、人社網等官方數據。

中科啟秀.png

新時代的就業是當下中國社會新舊動能轉換的新要求。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已由過去粗放型發展轉向集約型發展,隨著五位一體發展戰略的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全面深化, 一些不符合當下發展新要求的行業遭受了嚴重的沖擊,比如鋼鐵、煤炭、水泥等產能嚴重過剩且環保測評無法達標的企業被關停,一大批企業職工下崗失業。與此同時,新動能催生的分享經濟、平臺經濟異軍突起,茁壯成長。實踐中,大量人力、廠房、設備、資金等閑置生產力被激活,讓那些山窮水復疑無路的下崗失業者,通過網絡平臺以新的就業方式轉向新產業新行業,走上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再就業之路。

新時代的就業是“大眾創新業,萬眾創新”的必然結果。

在服務型政府、市場主導資源配置理念的指導下,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的活力充分釋放,已成為吸納就業的一方沃土。當下民間創業熱潮高漲。新的市場主體不斷涌現,無論是大型民營企業,還是大學生創業、農民工創業,在實現自身創業創新創造性轉化的同時,也對社會就業存量起到了極大的帶動效應。新政策,新趨勢,新職業,市場主體各司其職,勞動人民各得其所,新就業形態帶來的專業精神和創新能力正好符合國家“創新驅動”的發展需求。

新時代的就業是對傳統人才評價模式的改寫。伴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廣泛運用,新經濟模式帶動出現了各類不同于標準雇傭模式的新就業形態。國內發展日新月異,行業形勢變化迅速,論資排輩等陳腐的人才評價模式已不再是社會主流。高學歷的海歸也會遭遇求職尷尬,務實的技術型人才供不應求,面對新的人才評價模式,求職者更需轉變思考方式,從專業的選擇到職業的規劃,都應緊跟時代發展趨勢。高學歷求職者不可剛愎自用,大學畢業生不可好高騖遠, 唯有把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進程相通,才能由此鋪展開來可圈可點的事業里程碑。

當然,新時代的就業形態也對制度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加快完善與新業態相關的制度規范、監管體系、社會保障等,才能引導新業態朝著正確的方向健康發展,為消費者和勞動者的權益保護提供有力支撐。


新職業的前景和巨大空間

近幾年,隨著我國人工智能、物聯網、工業機器人、大數據和云計算的廣泛運用,與此相關的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2019 年底,人社部等三部門聯合發布 13 個新職業(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安裝調試員、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云計算工程技術人員、數字化管理師、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員、電子競技員、電子競技運營師、無人機駕駛員、農業經理人、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并隨后陸續發布各職業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對新職業未來市場需求做出預測。截止 2020 年底已經陸續發布了三批累計 38 個新職業。

近期,人社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聯合阿里巴巴釘釘發布《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發展報告》。報告顯示:96% 以上的職場人士希望學習新職業;80 后、90 后成為新職業主力軍,占比 83%;90 后最擔心失業,有 79% 的 90 后擔心失業;95% 的人認為學習新職業、提升自身發展潛力是走出職業危機的關鍵因素;未來 5 年,新職業人才需求規模龐大,超3000 萬。所以說,新經濟催生新職業,新職業帶來新機遇, 新機遇促進普通人不斷學習、掌握專業技能,尤其對于職場人士和高校畢業生等重點就業群體來說,提供了更多選擇和途徑。搶先一步鎖定高新技術新職業,將會享受更多技術紅利。

有關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的分析報告指出,根據測算, 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缺口超過 500 萬,國內供求比例為 1: 10,供求比例嚴重失衡。如果不加強人才培養,到 2025 年人才缺口將突破 1000 萬。此外,根據報告,未來 5 年其他新職業人才需求規模預計如下:物聯網安裝調試員 500 萬人,電子競技員 200 萬人,電子競技運營師 150 萬人,農業經理人150 萬人左右,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員 130 萬人,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和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均達 125 萬人左右,無人機駕駛員 100 萬人。


新職業,打開就業新空間

要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既要穩住存量也要做大增量。通過培育新職業、拓展新崗位為勞動者提供更豐富的就業選擇,正是做大增量可靠且重要的渠道。日前,美團與智聯招聘發布的報告顯示,雖然疫情給生活服務業帶來一定影響, 但活力四射的新業態仍在持續孕育著種類繁多的新職業。

新職業的不斷涌現,得益于新業態特別是新生活服務業的蓬勃發展。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消費需求逐漸個性化、多元化,適應新消費需求、帶來新服務體驗的新業態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這其中,既有電影酒店等新舊融合業態,也有漂浮體驗、跳傘體驗、花藝培訓等體驗類新業態。這些新業態的發展壯大,自然而然孕育了更多新職業。除需求驅動之外,技術進步也推動了一批新業態的誕生。隨著云計算、大數據、5G 等新技術與生活服務業的加速融合,云健身、云旅行、無人配送等新業態也衍生出一系列新職業。

新職業的誕生與壯大,不僅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也顯著提高了就業質量。如數字化運營師,目前僅美團平臺上活躍商戶的需求總量就有數百萬人,就業空間十分廣闊。相關研究顯示,有 56.9% 的新職業從業者月收入高于 6000 元,36.1%的從業者月收入高于 9000 元,21.2% 的從業者月收入超過 1.2萬元。從總體來看,不少新職業工作時間靈活,收入也不錯。新職業的茁壯成長為我們進一步做好保居民就業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今年以來,特別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情況下,我國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政策,保持了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下一步, 我們要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既要穩住存量也要做大增量。通過培育新職業、拓展新崗位為勞動者提供更豐富的就業選擇,正是做大增量可靠且重要的渠道。

新職業源于新業態,培育新職業,要求我們持之以恒地對創新事物采取包容審慎的監管態度,為其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當監管給予新業態、新模式更多合理空間,社會給予其更多包容支持,新職業的發展就會更加順利,吸納就業的能力就會更強。

讓新職業更快成長,也需要相關配套政策的保駕護航。一方面,有關部門應加強就業服務,及時將符合發展趨勢、已形成一定規模的新職業、新工種納入《職業大典》目錄和公共就業信息服務范圍,引導、鼓勵和支持更多勞動者接觸新職業、進入新職業。另一方面,政府部門、行業協會、院校和企業應共同努力,完善新職業培訓體系,幫助新職業從業者提升技能和職業認同感,拓展職業成長空間。

推動新職業發展壯大,既有利于保持就業大局穩定,也有助于釋放內需潛力、激發發展活力。期待有越來越多的新職業走進我們的生活,不斷打開新的就業空間。


年輕人正積極拓寬就業版圖

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老年人能力評估師、互聯網營銷師……新業態、新模式正催生新職業不斷涌現。從事這些新職業的年輕人,不僅為新經濟注入了活力,也滿足了人們的服務新需求,為人們帶來生活新體驗。


1、老年人能力評估師:養老行業的未來剛需

“湯叔叔,您的腳可以抬起來嗎?再抬高一點試試看。” 在湖南省株洲市智成銀馨養老院中,醫師譚惠拿著老年人能力篩查評估表,一邊詢問老人身體情況,一邊在相應的項目上打出分數。

有著十幾年老年病診治經驗的譚惠,如今是一名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她的日常工作是采集、記錄老年人基本信息和健康狀況,以此來評估老年人的認知能力、精神狀態、感知與溝通能力、社會參與能力。評估師出具的老年人能力綜合評估報告, 有助于確定老年人照護等級以及所享受的社會福利待遇。

譚惠手中的老年人能力篩查評估表格分為 6 大部分 20 余項內容,涵蓋了老年人能力篩查評估指標、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級劃分、視聽與溝通能力等級劃分、認知能力等級劃分等內容。

“篩查工作要在老人進入養老院之前完成,想要填完這張表卻并不容易。”譚惠說,測評中,有些老人難以理解評估師的意思,一個簡單的問題有時要花近半個小時才能得到答案。而譚惠會根據老人的評估數據,初步劃分能力等級,并將其與同等級老人安排在一起生活,以方便日常照料。

業內統計顯示,現階段我國對老年人能力評估從業人員有近 150 萬需求,可當前從業人員不足 10 萬人。“老人能力評估師正逐步成為社會剛需,缺口很大。”譚惠表示,作為一種新職業,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將把養老服務業推向個性化與精細化的新路。

2、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產業與人才轉型的新象征

制泥、上釉、轉運……一條幾乎涵蓋陶瓷生產全鏈條的生產線上,工業機器人降低了工人至少 30% 的勞動強度。而要讓工業機器人正常運轉,則全憑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的支持。

在一些引入自動化設備較多的企業,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使用多種監測儀器及維修設備,對工業機器人及其系統進行數據采集、狀態監測、故障診斷、維修保養作業。

陳合華是湖南省醴陵市玉祥瓷業有限公司二分廠的工程師,也是車間內幾臺機器人手臂的運維員。該車間目前主要生產碗、餐盤、馬克杯等產品。

“在陶瓷車間,產品損耗是最大的問題。”陳合華說,在引入機器人手臂前,生產線上將近 15 個轉運環節都需要工人搬運產品。工人工作時間長了難免手抖,許多成品和半成品就白白摔壞了。

新職業.png

2019 年,玉祥公司派陳合華去設備供應商的公司學習維護機器人手臂。“過去,人們進了陶瓷車間,總感覺像在‘和泥巴玩’。現在我們則是‘跟機器玩’。”陳合華說,如今他每天都要對機器進行保養和抽查,確保各個零件間的潤滑度和機器溫度適宜。機械手臂將產品的損壞率降低了 10% 左右, 更將產品轉運的數量提高了一倍。

機器人系統運維員的出現,代表著傳統制造業正在向高端制造業轉型,也指引著產業工人向著更高的職業方向邁進。

“車間出現了新工種、新職業,工人向技術型人才轉型就更有動力了。”陳合華說。

3、互聯網營銷師:“選擇困難癥”的解決者

剛剛入秋,“00 后”主播小婉已經開始為直播間網友試穿羽絨服了。在湖南省株洲市蘆淞服裝批發市場,作為互聯網營銷師的小婉已成行業專家。

互聯網營銷師,指的是在數字化信息平臺上運用網絡對企業產品進行營銷推廣的人員,直播銷售員是其中一類。而在去年年底前,小婉還是一名普通的試裝模特。“在學習直播前, 沒想到帶貨主播也可以職業化。”小婉說。

如今,職業互聯網營銷師需要接受培訓才能上崗。從學習服裝設計和搭配的基礎知識,到掌握直播間營銷的話術體系, 相關的培訓體系已較為完備。“培訓 3 個月后,我可以在一分


鐘內講出一件衣服的所有賣點。”小婉說。

2019 年 12 月,為探索服裝批發市場的轉型道路,湖南天澤華麗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在蘆淞服裝批發市場開設了電商平臺,面向社會培訓主播和直播運營人員。該公司的副總經理李天昀成為了孵化互聯網營銷師和運營團隊的主管,而小婉則是首批試鏡主播。

李天昀介紹,互聯網營銷師正逐步成為一種相對穩定的職業。“直播的大潮還在繼續,但互聯網營銷師的前路絕不僅限于主播。”李天昀說,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才加入進來,探索互聯網營銷更加多元、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機器人產業迎面直上方興未艾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正式確認的新職業當中,“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和“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被認定為第一批新職業。為規范從業人員的職業行為,指導職業教育發展方向,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了 2020 年版《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職業技能標準》和《工業機器人系統維護員職業技能標準》, 為職業技能鑒定和職業技能水平鑒定提供依據。

以下幾組數據說明職業內容和工作前景:

1、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人員及運維人員

系統操作員:使用示教器、操作面板等人機交互設備及相關機械工具對工業機器人、工業機器人工作站或系統進行裝調、編程、調試、工藝參數更改、工裝夾具更換及其他輔助作業的人員。

系統運維員:使用工具、量具、測試儀器和設備對工業機器人、工業機器人工作站或系統進行數據采集、狀態監測、故障分析診斷、維護和預防性維護與保養作業的人員。

2、工作需求很大

未來五年,工業機器人操作和維護系統的人才需求將達到2500 萬。目前,工業機器人已廣泛應用于汽車制造、家電、

3C、橡塑工業、鑄造業等領域,涉及公眾生活的方方面面, 各行業大量應用需要專業人員操作和維護。

3、就業門檻低,晉升空間大

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維護人員大專以上學歷占 44.44%, 碩士占 1.48%,大專及以下學歷占 45%。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維護人員的就業門檻較低。平時從事機器人操作、安裝、調試、維護等工作的人員在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后,可以向機器人集成研發方向發展,參與智能工廠和柔性生產線的研發,并逐步得到提升。

4、薪水很高

由于對機器人工程師的巨大需求和對專業性的要求,工業機器人的工資也在上漲。運維工人工資的 45% 是當地平均工資的兩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 2019 年 13 個新職業工資福利數據顯示,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工資在 12k-15k 之間,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人員工資在 10k-15k 之間。由于工業機器人在行業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工業機器人產業的快速發展給從業者和企業家都帶來了極大的吸引力。

“中國制造 2025”將機器人作為重點發展領域的總體部署,工業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在汽車制造、3C 電子制造、五金制造、陶瓷潔具、物流運輸等行業都在用工業機器人代替人,人工智能已是大勢所趨。在未來十年, 工業生產中 85% 以上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將逐步被智能工廠所取代,如梅賽德斯 - 德國辛德爾根工廠,是一家擁有 4500 臺超智能工業機械廠。毫無疑問,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就目前而言,相應的人才市場供給、技術項目研發人員更加緊缺,人才缺口也將逐年加大,這一情況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未來的機器人產業,將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結合、與 5G物聯網的交叉跨界融合中,孕育并發展多個新職業,培育數以百萬計的新人才。這些既懂信息技術又能務實操作掌握核心技能的新一代職業人,將會為機器人事業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

關于粵港澳灣區智能制造與先進技術人才評價服務中心

為了更好地配合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針對粵港澳灣區的企業和職業人員做好新職業的技能等級評價、社會培訓機構的合規指導、人才評價模式的量化技術指標體系建設、高技能人才培訓的過程管理等工作,特在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的業務管理下,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牽頭成立粵港澳灣區智能制造與先進技術人才評價服務中心。中心為先進院內設機構,秘書處設在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由深圳市機器人協會與中科啟秀智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負責日常工作的運營與對外服務工作的展開。

粵港澳灣區智能制造與先進技術人才評價服務中心的設立,將更好地為政府在高技能人才培養、專業技術人才評定、專項能力指標體系建設、培訓機構合規化服務、人才職業畫像數字化管理等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最大程度地簡化企業參與的門檻,對培訓內容提供實時的創新的技術支撐。為廣大的企業、院校和培訓機構構建了一個規范的、標準化的、合規的官方資源平臺和合作生態。

粵港澳灣區智能制造與先進技術人才評價服務中心目前正面向社會各方發出合作邀約,參與聯合建設。

一、新職業崗位標準化實訓課程及教材聯合開發商

招募在工業機器人操作與維護等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與應用、無人機技術與裝調、物聯網工程技術與安裝調試、信息技術與安全測試、區塊鏈技術與應用、增材制造設備操作與技術開發,以上各項專業領域具有體系化的、獨特創意的、應用場景扎實的實訓教程聯合制作和產品開發商和培訓機構。

二、企業自主評價機構聯合認證戰略合作伙伴

邀請在工業機器人操作與維護等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與應用、無人機技術與裝調、物聯網工程技術與安裝調試、信息技術與安全測試、區塊鏈技術與應用、增材制造設備操作與技術開發,以上各項專業領域技術開發、工業設計、解決方案、系統集成等領域,具有萬人以上員工規模、每年超過千人以上新員工用工需求的企業,成為專業領域的“企業自主評價機構”,并與中心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由中心與企業一起完善標準化教育體系的廠家認證體系、建立企業品牌并向社會推廣。

 三、第三方培訓機構與教育合作伙伴

歡迎具有合法辦學資格、常年經營社會培訓的實體或具有專業師資團隊的培訓機構和社會辦學機構,前來與中心洽談合作運營。成為中心 2021 年度工業機器人操作與維護等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與應用、無人機技術與裝調、物聯網工程技術與安裝調試、信息技術與安全測試、區塊鏈技術與應用、增材制造設備操作與技術開發,以上各項專業領域的線下授權培訓供應商。

四、授權培訓考試網點

面向已經和計劃開設工業機器人操作與維護等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與應用、無人機技術與裝調、物聯網工程技術與安裝調試、信息技術與安全測試、區塊鏈技術與應用、增材制造設備操作與技術開發,以上各項專業領域專業技能等級考試業務的高職高專、電校技校和部分本科院校,中心將與院校一起就工業機器人專業、自動化專業、電子信息專業、電氣控制和機械制造專業、機電設備和機械儀表等專業聯合共建人才培養基地。在專業內設立考試中心、智慧學習中心、就業服務中心, 提供考前輔導和就業服務。

五、署名工程師精品課程

招募具有出版能力或已經出版相關技術專業叢書、接受教學機構邀請在職及兼職的技術工程師,進入到粵港澳灣區智能制造與先進技術人才評價服務中心經典課程工程師教育俱樂部。

六、新職業第三方培訓評價業務管理中心

聯合各省市在地方多年從事教育市場開發,具有教育背景和資源、具有經營實力的法人實體。共同建設工業機器人操作與維護等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與應用、無人機技術與裝調、物聯網工程技術與安裝調試、信息技術與安全測試、區塊鏈技術與應用、增材制造設備操作與技術開發,以上各項專業領域地區業務管理中心,聯合開發實驗室,面向地方市場做項目推廣。

有意向的機構或個人,請盡快與中心秘書處聯系,聯系電話:(鐘佳歡 18813758079, 賀云樂 15986660612),秘書處會就合作模式等具體細節一對一溝通,達成合作意向,實現雙贏。

后記:關于“中科啟秀“。中科啟秀智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隸屬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是中科院先進院在先進科學技術的戰略發展規劃中面向職業教育做好科技轉化的第一個創新型嘗試。公司擁有一批專業的研發和工程技術人員, 負責機器人工程、5G 信息技術、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智慧城市等標準技術的研發和評價體系中專業課程、應用場景、考核內容等教育產品的開發。公司參與國家人社部職業資格大典更新和新職業標準制定工作。協同政府、機構和相關合作伙伴資源實施職業標準化內容的技術管理及動態更新。

新氣象.png

聲明:本文版權為中國傳動網所有,歡迎轉載但請務必注明來源、作者。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伺服與運動控制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直驅與傳動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中國傳動網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
往期雜志
  • 2025年 第1期

    2025年 第1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5年 第1期

  • 2024年第1期

    2024年第1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4年第1期

  • 2023年第4期

    2023年第4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3年第4期

  • 2023年第3期

    2023年第3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3年第3期

  • 2023年第2期

    2023年第2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