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手術機器人技術的發展與臨床應用

文:2022年第4期

  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醫療健康機器人中心 孫正隆 韓龍

  從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隨著內鏡技術和腔鏡手術技術的 不斷發展,現代醫學迎來了微創手術的時代。也正是從那時 起,機器人技術開始被應用在輔助診療的方案中,從 1988 年 第一例關于 CT 引導下機器人輔助神經腫瘤活檢術的報道,到 1992 年 IBM 研發的 ROBODOC 機器人用于髖關節置換手術, 再到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受到 NASA 和 DAPRA 項目支持 的遠程操作腹腔鏡手術機器人的雛形。經過 20 年的科學研發 和技術積累,從本世紀初起,手術機器人逐步完成了從實驗室 研發到產業應用的最后一公里,也使得手術機器人這一名詞逐 漸走入大眾視野,進入到臨床實際應用中。

  彼時的手術機器人以剛性結構為主,應用類工業機械臂 的技術為醫生提供更為精準的立體定位、精細操作和靈巧操作。以腹腔鏡手術機器人為例,它不但可以提供給醫生高清可 縮放的 3D 影像,以及更舒適的操作模式,同時也將醫生從傳 統的反人類直覺的手術操作流程中解放出來,使得醫生能更 為方便地進行手術操作。美國的直覺外科手術公司(Intuitive Surgical)于 2000 年率先搶得先機,其研發的達芬奇手術機 器人取得了 FDA 認證,并在開始幾年的掙扎之后找到了泌尿 市場的切入點。從此開始, 在腹腔鏡手術機器人領域一騎絕塵, 獨領風騷至今。同期投入研發的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骨科手 術機器人也紛紛投入到產業浪潮中,涌現了 ROSA、MAKO 等一眾手術機器人品牌。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一方面臨床需求刺激了機器人 技術的進步,另一方面機器人輔助手術的發展也進一步推動了微創手術術式的不斷創新和突破,使得一些依靠傳統手術工具 很難做到的術式變為可能。自 2006 年起,美國消化道科醫生 Anthony Kalloo,Swanstrom 等人率先提出了經自然腔道手 術這一新概念,也促使了新一輪的柔性手術機器人技術革新。 目前國外已有拿到臨床應用注冊證的此類產品,比如 Auris Health 的 Monarch(后被 Johnson & Johnson 收購) 以及 Intuitive Surgical 的 ION 系統。

  近年來,國內在高端醫療器械,尤其是手術機器人產業 上的投入和成果也是有目共睹,進入了關鍵技術和部件國產化 的快車道。而柔性手術機器人作為未來的技術趨勢,勢必對該 項產業發展也有著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2021 年國家通過的 “十四五規劃”中也明確提到了要突破腔鏡手術機器人等高端醫療器械的核心技術。第二十三屆中國科協年會上也發布了 10 個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和產業技術問題,其中就 包括“如何開發融合軟體機器人與智能影控集成技術的腔道手 術機器人產品”。

  在柔性手術機器人的技術中,環境較為特殊,需要解決手 術通道狹長彎曲、手術操作空間小、末端靈活性和剛性矛盾等 痛點。雖然在機械結構設計、體外定位等細分領域都可沿用剛 性手術機器人研發中的技術積累,相對較為成熟,主要聚焦在 工程實現的問題上,但在柔性手術機器人中仍面臨柔性驅控操 控性能不佳、術中交互感知缺失、以及腔道內術中導航失準等 核心關鍵技術問題。

  柔性驅控操控性能不佳:在柔性手術機器人中,柔性不僅 僅是指末端執行器的靈活性,也體現在機器人需要通過彎曲狹 長的自然腔道(如支氣管、消化道、輸尿管等)到達病灶。受 限于絲線驅動機構本身的缺陷,彎曲路徑造成傳動鞘管與線之 間的非線性摩擦,使得傳動過程中存在遲滯效應,尤其是在改 變運動方向的時候會有明顯的滯后。這使得主從操作中的隨動 時常會出現明顯的延遲,與剛性腹腔鏡手術機器人直覺化的操 作在性能上還有較大的差距。同時這一現象也限制了柔性系統 的控制帶寬。

  交互感知缺失:術中力感知反饋一直是手術機器人臨床應 用中比較有爭議的議題,有些醫生認為直覺化的操作足以彌補 通過機器人界面控制失去直接接觸力感知的問題;而且如何在 末端執行器采取行之有效且抗干擾、能消毒的力 / 觸覺感知方 案仍處于實驗階段,技術不夠成熟。但在柔性驅動中,受到傳 動背隙的影響,末端的環境交互是無法直接地反射到驅動端上來;換句話說,交互感知的缺失導致反向驅動無法很好的被監 測,從而影響操作的性能。因此,柔性末端交互力感知在柔性 機器人介入過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并非可有可無。

  腔道內術中導航失準:術中導航技術依賴于術前 CT/MRI 掃描信息。通過掃描數據三維重建腔道模型,之后在術中應用 不同感知技術(如視覺、電磁感應等)實現實時配準定位導 航,但受到呼吸、心跳等動態生理運動會使得術中的腔道 - 病 灶位置會產生相對位移。例如在經支氣管介入手術中,由于術前CT靜態掃描時肺充盈程度不同,病灶目標的術中實際位置 較三維重建模型中的位置有出入,這也被稱為 CTBD(CT To Body Divergence)。如何高效地對這類誤差進行補償,避免 過多的使用 C 臂等實時影像確認,降低醫患所受的輻射,這也 是一個有待解決的技術瓶頸。

  除此之外,柔性手術機器人也面臨著一些普遍的設計與性能間的矛盾。例如小尺寸與多自由度、高靈活性、大負載等需求之間的平衡取舍。這些都是需要在針對不同的具體術式進行對應的優化,因此一個柔性手術機器實現很難達到跟達芬奇手 術機器人一樣的通用性,但柔性驅動的底層邏輯和共性技術始 終是相通的。

  對照如前所述的剛性手術機器人發展歷程,從 2006 年經 自然腔道手術概念的興起開始計算,在經過 20 年的技術迭代和沉淀,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三到五年內,柔性手術機器人市場會迎來爆發性增長。只要國內手術機器人學術及產業界 持續在柔性手術機器人這個點上發力,屆時一定可以實現關鍵 部件和技術國產化,并借助統一大市場的優勢,加速產品與技 術迭代,一定可以縮短甚至逆轉與發達國家在高端醫療器械技 術上的差距,成為柔性手術機器人領域的技術強國。

手術機器人的發展簡史.png

1 手術機器人的發展簡史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伺服與運動控制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直驅與傳動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中國傳動網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
往期雜志
  • 2025年 第1期

    2025年 第1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5年 第1期

  • 2024年第1期

    2024年第1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4年第1期

  • 2023年第4期

    2023年第4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3年第4期

  • 2023年第3期

    2023年第3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3年第3期

  • 2023年第2期

    2023年第2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