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資訊

文:編輯部2022年第3期

清華大學微小型管道機器人登 Science Robotics,實現亞厘米級管道高效探測

清華大學微小型管道機器人.png

  近日,清華大學機械系現代機構學與機器人化裝備實驗室研發了一種可在亞厘米級管道中高效運動的管道探測機器人(重量 2.2 克,長度 47 毫米,直徑 < 10 毫米)。這個機器人采用高功率密度、長壽命的介電彈性體致動器作為人造肌肉,采用基于智能復合微結構的高效錨固單元作為傳動裝置, 使用具有可調節數目的磁單元來快速組裝機器人,以適應不同管道的復雜幾何形狀。這項研究有望在航空發動機管路檢修等領域發揮作用。

  29 家機器人企業入選第三批國家重點“小巨人”

  近日,工信部公示了第三批重點“小巨人”企業名單,共 546 家企業入選。這些企業在細分領域里,質量創新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質量效益優, 是全國專精特新企業中的“排頭兵”。據高工機器人不完全統計,機器人領域的企業有29 家,涵蓋了核心零部件、機器人本體和系統集成全產業鏈。

       本末科技 x 地平線:雙輪足智能機器人的國產化進階

  6 月 14 日,直驅型精準動力專家本末科技與邊緣人工智能芯片領先企業地平線首次合作,全新采用大算力、高效能的旭日 X3 派芯片,推出雙輪足刑天機器人(合作版)。地平線與本末科技的合作,實現了機器人“大腦”與“小腦”的伴生。本末科技獨特的直驅方案,可以讓機器人在不需要減速器的情況下,更安靜、更便捷、更靈活地服務于特定場景,相當于輪足型機器人產品的“肌肉”,機器人運動控制技術相當于“小腦”; 地平線提供的邊緣計算能力相當于“大腦”。

  7000 億元的總市值后,美的為什么還要做機器人?

       2022 年,美的家庭服務機器人品牌“WISHUG” 亮相,首代家庭服務機器人產品小惟正式推出, 意味著美的轉型步入新階段。自 2012 年以來, 美的陸續投入使用近千臺機器人,自動化改造預計投入約 50 億元。如今,機器人等產品矩陣的形成,已經是戰略新動向的體現,既是美的家電戰略的延伸,也是美的國際化布局外延的擴展。未來要以 DTC 數字化平臺雛形、AIoT 設備互聯、工業人機互聯等方向為基準的互聯生態。這意味著,未來美的有可能持續發生類似收購或者新業務開拓的行為,從而持續弱化家電產業在整個美的集團的占比,讓美的集團企業性質越來越接近、西門子、GE、三星這類綜合性企業。

      軍用機器人第一股過會,核心硬實力凸顯

  6 月 13 日,科創板上市委員會召開 2022 年第 48 次審議會議,根據會議審核結果顯示,北京晶品特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發獲通過,這也是我國首家專注無人化裝備領域科創板上市的企業。

  晶品特裝本次上市擬募集資金 6.30 億元,分別用于特種機器人南通產業基地(一期)建設項目、研發中心提升項目、補充流動資金。晶品特裝希望借此機會進一步提升公司現有軍用機器人業務的市場占有率和盈利能力、促進形成完整的創新研發體系以及推進公司戰略發展。

       4 年 4 次融資,坤維科技用“航天級”六維力傳感器助力協作機器人

  自 2019 年正式運營以來,坤維科技繼續保持一年一輪融資的節奏,至今已完成 4 輪融資,企查查信息顯示,坤維科技已完成由 see fund 清華無限基金獨家投資的新一輪戰略融資。未來,坤維科技將持續以技術的革新讓工業機器人更加精準更加靈活,也讓傳感技術走進更多尋常百姓的生活。

     阿童木機器人生態合作伙伴招募啟動

  2021 年全年,阿童木機器人實現Delta 機器人出貨量 1017 臺,經計算, 阿童木機器人在中國Delta 市場的占有率達 15.2%。縱觀下游服務企業, 阿童木機器人累計服務超 500 家規模級企業客戶,累計出貨量超 4000 臺 / 套,業務遍布全球 20 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一切,得益于中國市場的強勁需求、“國產替代”的蓬勃趨勢以及阿童木機器人上下游伙伴的鼎力支持。

  東北地區首次開展由機器人自主完成的不停電接引作業

  5 月 31 日,位于沈陽市鐵西區南十一西路 5 號的商戶門前,一場特殊的配網不停電作業正在進行中。在工作人員的輔助操作下,絕緣斗臂車緩緩接近帶電線路,絕緣斗內兩只機械臂自動識別并牢牢抓住高壓線路,自主完成線路接引作業。10 時 30 分,隨著絕緣斗臂車緩緩下降歸位,東北地區首次由帶電作業機器人自主完成的用戶業擴接引作業順利完成。  

       應用場景逐漸多元,服務機器人規模化落地僅差“最后一公里”

  

服務機器人規模化.png

        取棉簽、捅喉嚨、擰試管……僅 30 秒就完成了一次標準的核酸采集,吸引人們眼球的是,完成這套標準動作的采集者居然是一臺機器人。這臺由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聯合相關企業研發的核酸采樣機器人前幾天一亮相就引發廣泛關注,其憑借視覺傳感器能夠自動識別人臉,自主判斷動作是否符合采樣要求,并借助力控傳感器反饋的數據來調整機械臂的力量實現安全操作,行云流水般的動作讓人們對具備人機協同能力的服務機器人有了更多的期待。

兼顧功能執行和快速運動 機器魚“吃掉”微塑料

兼顧功能執行和快速運動 機器魚“吃掉”微塑料.png

  近日,從四川大學了解到,該校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張新星教授團隊開發出一種集成化的軟體機器人——由光驅動的機器魚,它能快速“游動”,撿起并清除微塑料。這種材料在切割后還能自我愈合,它打破了軟體機器人功能執行和快速運動的相互排斥性,實現了更高程度的集成化與智能化。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納米快報》上。

    用于工業自動化領域IEC/IEEE 60802 TSN 規范的唯一通用一致性測試方案

  

IECIEEE 60802 TSN 規范的.png

       近日,Avnu 聯盟、CC-Link 協會、ODVA、OPC 基金會和 PROFIBUS & PROFINET 國際組織共同宣布正在合作制定一個用于工業自動化的 IEEE/ IEC 60802 時間敏感網絡(TSN)規范的唯一一致性測試方案。該測試方案將成為所有參與組織的測試基礎內容,同時也會被提供給更廣泛的工業自動化生態圈。這項合作有助于提高用戶的信心, 即來自不同制造商、且支持不同自動化網絡協議的 60802(即 TSN)兼容設備可以在 TSN 層級的鏈路中有效共存,包括與非工業自動化領域基于TSN 技術的設備共存。

  合作的重點是,為工業自動化市場共同努力制定一個達成共識、且共同擁有的測試方案。此次合作方式并非重新建立一個獨立的組織,而是構建了一種開放式的工作架構,讓所有參與的組織可以在協同工作同時交流想法,以實現所有網絡協議在開放的、標準的網絡中實現互操作性和共存的最終目標。為方便起見,此項合作將被稱為“TIACC”(TSN 工業自動化一致性合作)。

  TIACC 標志著這些組織致力于創建不同制造商設備的互操作生態系統,以符合 IEC/IEEE 標準協會60802 規范,并使最終用戶能夠在此開放式標準網絡中自由部署其設備。此次合作的目標是,在IEC/IEEE 60802 規范文件發布后,共同制定的測試方案成為唯一的關于通用測試規范的最終版本。

  遠程自主操控技術、先進傳感器、人工智能……巴西礦業巨頭向科技要安全

  近年來,淡水河谷公司還大力投資可協助員工開展作業的各種機器人,以幫助員工遠離危險作業環境。2017 年,科研人員開始測試將洞穴機器人應用于其他作業場景,例如對人員難以進入的密閉環境進行檢測。檢測范圍除了球磨機和破碎機齒板等工廠設備外,還包括管道、通道和下水道。洞穴機器人已在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州、圣埃斯皮里圖州和帕拉州超過 15 種不同的工作場景中得到應用。該型機器人具有可互換的運動系統,能根據不同的地形使用輪組、輪胎、踏板或支架進行移動,其感應系統則支持高分辨率檢測、三維地圖生成及其他模塊化功能。

  以數字化和可持續發展推動工業轉型——2022 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巡禮 | 科技創新世界潮

  

2022 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巡禮.png

      人工智能領域,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展示了工業和醫學等領域的應用。醫學圖像處理方面,研究中心通過機器學習方法和深度學習網絡,自動分析和識別醫學圖像和圖像序列中的各種疾病模式、病變等。例如自動確定腦腫瘤的基本參數,為評估腫瘤的發展奠定基礎。信號處理方面,以數據驅動的方式學習復雜的關系,能夠進行手勢識別、音頻事件檢測和睡眠分期評估等。海量數據有意識學習方面,可從記錄的大量數據中預測患者未來的健康狀況,幫助重癥監護室的護士和醫生有的放矢照顧病人。

  俄開發出艙外營救宇航員的機器人

  俄羅斯薩馬拉大學開發出可在艙外自動營救宇航員的機器人,以應對宇航員同空間站之間失去安全連接等危險境況。在宇航員與飛船脫離連接的情況下,薩馬拉科學家開發的機器人納米衛星系統能自動或根據觀察宇航員的命令,激活“救援” 模式,發射一顆納米救援衛星,將救援繩送給宇航員。在接近宇航員后,納米衛星自動或在宇航員的幫助下,將救援繩對接到航天服的對接裝置,然后啟動絞車, 將被救宇航員帶回飛船。

  毫米級折紙機器人問世

  美國斯坦福大學科學家展示了一個毫米級的折紙機器人,其可利用磁鐵和折紙折疊的方式進行多方向旋轉移動。該機器人水陸兩用,能夠在多種環境中移動并執行任務,包括受控的液體藥物遞送和定向固體貨物運輸。在演示中,該機器人就像是一個構思巧妙、結構優雅的裝置,能夠快速穿過器官光滑或不平坦的表面并在體液中游動,在運輸液體藥物的同時,以無線方式推進自身行進。團隊表示,這種特殊的兩棲機器人的開創性在于它超越了大多數折紙機器人的設計——其僅利用折紙的可折疊性,就可控制機器人的變形和移動。

  超過自身高度 100 倍,迄今跳得最高的機器人來了

  英國《自然》雜志近日公開的一篇工程學論文,報告了一個機器人能夠跳躍30 米高,超過自身高度的 100 倍。它超越了迄今報告的設計跳躍機器人和最厲害的跳高生物。這一成果或可改變我們使用跳高機器人的方式,并展示了人造工程設計跳躍能力的新水平。

  離生物混合機器人更近一步,機械手指上“長出” 活體人類皮膚

  無論是《終結者》中的反派T-800 還是《機械戰警》中的英雄警察亞歷克斯·墨菲, 由生物和人造材料制成的生物混合機器人一直是許多科幻夢想的中心。最近, 日本科學家在機器人身上制作出“活的”類人皮膚,讓人們離科幻目標又近了一步。6 月 9 日發表在《物質》雜志上的一種新方法,不僅為機械手指提供了人類皮膚般的質感,還具有防水和自愈功能。

  市場潛力巨大 更多巴企將目光投向中國

        特納德指出,中國正處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進程中,經濟長期向好。同時,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移動支付線上、線下融合的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迅速,形成拉動消費新動能。新冠疫情雖給全球經貿合作帶來挑戰和困難, 但也促使中巴兩國發現新的貿易合作領域。巴西力圖使出口到中國的產品實現多樣化,并積極拓展5G 通訊、清潔能源、線上經濟等新興產業投資合作, 大力推動服務貿易發展,進而帶動雙方產業投資和技術合作向高端延伸。“中國人的消費能力具有巨大影響力,巴西企業非常關注中國市場的消費動向, 積極探索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合作,運用科技創新提升中巴貿易水平。”

  新機器人系統助外科醫生遠程治療中風

新機器人系統助外科醫生遠程治療中風.png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師開發了一種遠程機器人系統,可幫助外科醫生對中風或動脈瘤患者進行快速遠程治療,以在保護其大腦功能的關鍵時間窗口內安全地對患者進行手術,挽救患者生命。此項成果發表在《科學·機器人》雜志上。

  該機器人系統的運動由磁鐵控制,旨在遠程協助血管內介入治療,這是一種在緊急情況下進行的、治療由血栓引起的中風的手術。這種干預通常需要外科醫生手動將細導線引導到凝塊,以物理清除阻塞或輸送藥物將其分解。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伺服與運動控制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直驅與傳動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中國傳動網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
往期雜志
  • 2025年 第1期

    2025年 第1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5年 第1期

  • 2024年第1期

    2024年第1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4年第1期

  • 2023年第4期

    2023年第4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3年第4期

  • 2023年第3期

    2023年第3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3年第3期

  • 2023年第2期

    2023年第2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