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農機合作社種了孫吳縣7%的土地,土地規模種植面積達到8.4萬畝,輻射耕地作業面積14萬畝……這就是被評為黑龍江省農民百強合作社的孫吳縣樺林農機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長吳德顯也獲得了國務院授予的“全國種糧售糧大戶”、“CCTV2011年度三農人物”等榮譽稱號。
2006年,大樺樹林子村吳德顯與當地15位村民,以入股的形式共同組建了樺林農機合作社。幾年來,孫吳縣樺林農機專業合作社緊緊抓住國家和省扶持發展現代化農機合作社的政策機遇,以標準化建設、規范化管理、規模化經營、一體化發展為目標,發展壯大農機合作社,并依托大農機,做大做強北方寒地現代農業,走出了農機現代化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之路。據吳德顯介紹,今年合作社土地規模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達到了8.4萬畝,連片種植玉米1.8萬畝、大豆4萬畝、水稻1500畝及蕓豆、白瓜子等作物,加上代耕周邊農場和村屯的土地,全社土地規模經營面積超過了14萬畝。
小農機轉向大農機
合作社通過三次建設實現了農機裝備的歷史性跨越。2007年初,自籌資金140余萬元,購置大型農機裝備14臺套。2010年,抓住全省建設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政策機遇,組建了千萬元農機專業合作社,引進進口和國產最先進的大型機械,農機裝備水平實現了質的提升,并投資90余萬元,完成1830平方米標準化場庫棚及車庫、油料、倉儲、修理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合作社占地8100平方米,固定資產達到2000余萬元。今年,再次購買現代大機械。目前,合作社大型農機保有量達到61臺套,總動力達到6000余千瓦。大型機械用于農業播種、中耕、收獲、整地等各個環節,田間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0%以上,主要作業環節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土壤板結、土地規模經營以及農業生產條件落后的三大難題得到有效解決,合作社生產由“靠天吃飯”向提高技術裝備水平轉變,勞動生產率提高了2倍至3倍。
大農機推動大服務
隨著合作社裝備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服務功能的不斷增強,合作社順應農業生產和種糧農民要求合作社提供優質服務、降低作業費用的需求,穩步推進農機作業服務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的視野和領域不斷延伸、擴展。2011年,合作社以低于市場農機作業5%的價格,為周邊區域5個村完成跨區代耕2.4萬畝,實現經營收入100余萬元。合作社為孫吳縣周邊的縣(市、區)提供優質服務,得到了愛輝區四嘉子鄉大烏斯力村農民的廣泛認可,該村與合作社簽訂了3000畝土地承包合同。最有特色的是,在農場機械化程度普遍較高,多為地方“三代”的情況下,合作社發揮專業裝備的優勢,為農場深松整地作業1萬畝,實現增收15萬元。今年春播期間,合作社實現農場跨區作業2萬畝。
大農機領跑大農業
合作社以大馬力現代農機為依托,把300多戶分散農戶組織起來,深入破解了小地塊與大農機之間的焦點矛盾,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農業的規模化、標準化、科技化水平不斷提高。
據吳德顯介紹,通過采取提高作業質量、降低作業收費、示范發展特色高效農業的辦法及實行土地入股經營、土地租賃和代耕經營、訂單生產的經營機制,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規模經營,不斷提高農業的專業化水平。
土地的規模經營加速了農業結構調整,德美亞玉米、白瓜子、早熟稻、西瓜等特色農業經濟亮點紛呈,基本形成“特色突出、規模連片、效益良好”的種植業結構,比較效益較高的玉米、水稻、蕓豆、白瓜子等種植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比重達到了35%以上。合作社以雄厚的資金實力,還加快了新技術、新機具的集成應用。推廣農場農田作物輪作、植物化控、水稻育秧等農藝技術12項,可實現德美亞玉米精量卡播、白瓜子大壟栽培、高油大豆小壟密3項作物高產栽培模式8萬畝,農場配方施肥技術12萬畝,較好地達到了農機、農藝相結合,良田、良種、良法相結合。
農機化新技術推廣使用,土地流轉、土地托管、承包作業,使農機專業合作社建立起了區域示范基地。今年,建成了1320畝北方寒地農業示范區、1.7萬畝黑河43號大豆種子生產示范基地、1.2萬畝玉米保護性耕作示范區、1500畝高寒地區早熟水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