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鋼鐵行業利潤情況一直不容樂觀,行業利潤率從2005年的6.25%一度下降至2011年的2.42%,自4月中下旬市場價格下跌以來,鋼廠本已微薄的利潤空間再度縮水。今年1~5月,國內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利潤僅為25.33億元,同比下降達94.26%,其中虧損企業虧損額117.49億元,虧損面達到32.5%。為了應對鋼材市場的調整,鋼廠紛紛大幅下調7月份出廠價格,調價幅度在100-300元/噸左右,但從產量情況來看,鋼廠減產的積極性卻并不高,據中鋼協初步統計,受制于中國鋼鐵業巨大的產能,6月份全國粗鋼日產量很可能維持200萬噸左右的高位,如此高的產量將對鋼價造成巨大壓制。
從歷史規律來看,產量與鋼價存在著較強的相關性,從圖5可以看出,鋼價下跌最終會引發鋼廠被動減產,價格下跌—鋼廠虧損—被迫減產是鋼廠與鋼價博弈的三部曲。雖然每個鋼廠都希望通過降價來度過困難時期,成為最后的贏家,但事實卻并非總能如愿,只有產量的明顯下降才可能真正改善供需關系,從而實現鋼市的回暖。
事實上,減產對于緩解供給壓力、穩定市場信心非常重要。而產量的下降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鐵礦石價格的同步下降,有利于降低鋼廠的生產成本。因此,專家認為減產無疑是應對目前行業寒冬的有效措施。從目前的宏觀面來看,為避免經濟增速過快下滑,前期國家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如連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安排363億元財政補貼促進節能家電等產品消費、房地產微調、加快大型項目審批速度等,后期政策刺激作用將逐步顯現。而從目前鋼價來看,已處于去年以來的底部區域,再度深跌的空間也很有限。但是在需求改善較為緩慢的大環境下,只有行業內各鋼廠能采取措施控制產量增長的速度,使之和需求增長相匹配,切實改善供求關系,后期鋼材價格才能走出低谷,迎來溫和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