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在我國大多數的電梯事故背后,凸顯著人為因素。監管者、生產者、維修者和使用者,每一方面都存在著問題和隱患,政府監管、行業自律、使用者的安全意識,缺一不可。
有關專家建議,各地應當盡快建立電梯風險評估機制,由地方政府牽頭,制定舊商住樓及公共場所電梯的更新換代政策,并由政府適當資助進行電梯專項檢測,最終有關部門結合本地實際,以法定條例形式確立這一機制。范博濤表示,建立電梯風險評估機制,將評估結論作為電梯是否需要大修、改造甚至更新的依據,以防止電梯“帶病”運行。長春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電梯檢驗一部部長王淼認為,電梯使用單位應加強日常巡視,做好日常使用狀況記錄,發現異常及時報修。此外,對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維保單位應縮短維保周期,增加維保頻次,集中技術力量進行重點檢驗,嚴格把關。王淼表示,使用單位應在扶梯入口處張貼電梯安全注意事項和警示標志,確保齊全清晰。如必須緊拉住小孩,寵物必須被抱住。站立時面朝運行方向,腳須離開梯級邊緣,握住扶手帶等。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按照國家質檢總局《自動扶梯和自動人行道監督檢驗規程》規定,檢查維修保養、常規檢查和故障與事故的記錄是年檢的重要項目。范博濤表示,年檢并非診斷性排查,因此電梯維保應引起業主及維保單位的重視,加強對重要部件的檢查和維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