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訊 近日,全聚德陷入地溝油事件的風波之中。媒體曝光了它所屬的個別企業廢棄油脂被不法分子倒賣的內幕,使得這個百年老字號的光輝經營史蒙羞。鑒于事件給公司和社會的不良影響,5月28日,全聚德就此事公開致歉。網友們紛紛評論。有人調侃到:全聚德做的還挺好,沒有自己用地溝油吧?別是出去走一圈又回來做鴨子就好。還有人說全聚德都這樣了,中國的飲食就更加令人心寒了!食品安全是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常見問題,年年鬧人心,部門檢查再多也不能挨家挨戶的商家檢查,監控安防聯姻物聯網,給視頻監控帶來便利。
攝像頭全程監控后廚
剛剛過去的高考,考點食堂24小時全程視頻監控來保證食品安全的新聞我們還記憶猶新。近日,鄭州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在河南省范圍內率先啟用轄區大型餐飲單位推廣的遠程視頻電子監控系統。這種監管模式不僅有效解決了監管力量不足的問題,而且十分方便,相當于為餐飲食品安全監管裝上了“千里眼”。該系統按照多個前端、一個中心設計,前端攝像系統將餐飲服務單位后堂烹飪、餐具消毒、食品留樣、垃圾處理等關鍵環節的信息實時傳輸給中心(電腦、手機終端、顯示屏)操控平臺,工作人員借助攝像頭動態監控、實時記錄、視頻回放、方向調整和多倍圖像放大等功能,對食品加工現場衛生狀況、操作流程等實行動態監控,一旦發現食品安全隱患,即刻告知餐飲單位,確保在第一時間排除隱患。同時,這些監控錄像將被保存一個月,萬一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可以調出畫面追溯責任。
在10多家已經安裝了遠程視頻監控系統的大型飯店和高校食堂里,菜板炒鍋干不干凈,大師傅洗沒洗手,端上來的那道魚是不是自己挑的那條新鮮的……聯網監視器上面一目了然,廚房的衛生情況、工作人員裝備、操作流程直接暴露在消費者的眼皮底下。就算是飛進去一只蒼蠅都逃不過視頻監控的“火眼金睛”,更別說是地溝油了。
食品市場需要監管,食品企業經營者更要以身作則,自覺規范好食品市場,做到讓消費者吃的開心,吃的放心。食品生產過程透明化,讓一切操作在視頻監控下清清楚楚地呈現,對于餐飲與食品企業來講,這應該就是最好的廣告了。
這是一項積極有益的監管措施,如果視頻監控真的能夠圓滿完成制度設計的職責,那么,監管幾乎可以“四兩撥千斤”。然而,視頻監控嚴打地溝油,保衛食品安全的過程中仍有很多困難要解決。
比如,規范與政策出臺了,如何落到實處才最關鍵。在大型飯店、酒樓、高校食堂方面,措施落實難度不大,可對于小規模的餐飲行業呢,更別說那些手續不全或根本沒有手續、規模較小、位置偏僻隱蔽的小餐館小酒樓了。
還有,要建立健全的問責機制。這點非常重要。一些經營者在利益驅使下有可能會刻意利用視頻監控盲區處置餐廚垃圾、廢棄油脂或其他方式規避監管,有關部門必須要借助法律規范對此種逃避行為進行嚴懲,這樣,視頻監控才有威懾力。
中國工程院陳君石院士認為,“我國是食品安全監管力度最強國家。但是,“監管力度最強”不等于“政府監管已到位”、不會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我們確實存在很多食品安全問題,而且還很嚴重,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鏈條尚未形成;多個監管環節存在漏洞,監管缺乏科學性,監管過程不夠透明等。”“近些年,我始終強調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是企業,如果企業不講誠信,政府投入再大人力物力,也監管不過來,……”
物聯網技術可追溯地溝油
當前,物聯網技術風生云起。物聯網,即“物物相連的互聯網”,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物體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對物體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把物聯網應用于食品安全管理,為所有食品建立“電子檔案”,動態收集其在整個食品供應鏈中的流動信息,實現可追溯,位置可跟蹤,當我們購買到某一樣食品的時候,我們可以明確得知它的真實“身份”,它的生產者,加工者以及運輸者。這樣一方面可以對食品生產加工者起到震懾作用,另一方面在發現問題食品的第一時間可以實現主動控制,將危害降至最低,將以往重結果、輕過程的監管拓展到生產、運輸、批發、零售各個環節,特別是重視食品安全的“源頭”保障。
對地溝油產生的源頭——餐廚垃圾處理的過程中,政府部門可以引進物聯網技術,對餐廚垃圾收運、處置全程進行技術監控,掌握運輸流向和末端處置情況,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
物聯網應用于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已經有了成功的案例,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都已經出現了食品安全追溯系統,政府部門可以進一步升級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建立統一的城市食品安全追溯平臺,保障食品安全。
結語
地溝油問題只是食品安全的一個方面。監控也好,政策也好,食品安全問題的最終解決需要企業的良心和誠信。“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只有保障食品安全,人們才能夠真正去除心里的陰影。
(來源:中國安防展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