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以物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迎來了重要的發展契機。“物聯網應該為智慧城市服務,而智慧城市的建設一定要借用于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進行支撐。”中國科學院院士姚建銓表示。
物聯網成重要載體
當前,我國物聯網還處在初步階段,商業模式需要進一步探索完善,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尚待時日。我國物聯網產業的發展面臨著核心技術不強,應用和產業互動機制不明,商業模式不清晰等問題。而智慧城市的建設為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機和應用的載體。
那么,什么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指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加速發展的背景下,以互聯網、電信網、廣電網、無限寬帶網等網絡組合為基礎,以物聯網技術為核心,以信息技術高度集成、信息資源綜合應用為主要特征,而且以智慧技術、智慧產業、智慧服務、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為重要內容的城市發展的新模式。
姚建銓列出了智慧城市的五大要素:安全、高效、和諧有序、綠色和智慧,達到智慧是最高境界。
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物聯網是很重要的一項技術和應用。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童滕飛表示,智慧城市要解決的是把客觀的世界和人、物聯系起來,這樣就必須有自動化的感知來解決人對客觀世界的感知自動處理。這就需要大量應用各種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和其他新的技術。
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副總工程師王建平表示,智慧城市集成了互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多項技術,融合應用了經濟社會、城市管理等各種新技術、新知識、新理念,智慧城市是物聯網、云計算融合應用的重要載體、重要領域,為這兩大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
應用領域廣闊
當前,從國家到地方對物聯網都很重視,北京、寧波、武漢等城市已開始進行智慧城市的建設,并規劃了其中的重點應用和重點領域,給物聯網帶來了廣闊的需求空間。
據童滕飛介紹,北京市“十二五”規劃對北京信息化發展提出了建設智慧城市戰略目標。從“數字北京”向“智慧北京”邁進,其中包括10個重要的物聯網應用工程。智能的人群動態感知工程可以通過物聯網技術,在公交、地鐵、商場等人群密集地區實時感知人的信息。智能交通出行服務可以讓人在出行的時候能夠提前知道交通信息,而出行以后對結果的反饋可以進一步提高對出行人的服務效率。綠色北京宜居生態工程通過傳感技術來解決對土地資源的實時監控,包括污染來源、垃圾排放的處理,通過全過程物聯網跟蹤解決從產生到最后的處理,更好地提高政府的決策效率。
此外,在社會管理、藥品食品追溯、市民卡、社區管理等領域,物聯網都大有用武之地。
除北京外,浙江最近發布了13個智慧城市的示范工程。浙江物聯網產業協會秘書長田華表示,浙江省有模式創新、體系創新、政策創新和標準一起一攬子的解決方案,如果形成標準市場認可,就可以在其他市場復制。
“成都專門拿出3.5平方公里的面積作為傳感器生產、制造、研發基地,并規劃了6個方面的應用。”成都物聯網聯盟秘書長李俊華介紹說,成都物聯網應用領域很廣,涉及各行各業,包括旅游、水質檢測和環境保護等。
以人為本
目前智慧城市的需求主要來源于政府的需求。在長城戰略咨詢合伙人黃波看來,很多城市的智慧城市規劃更多關注的是技術層面的頂層設計,為政府和產業服務,而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在商業上是不是可行。
黃波表示,智慧城市系統很復雜,需要有大量的建設和運維經費,光靠政府投資建設完全不可行。這就需要在頂層設計過程中,考慮其商業模式的可行性。
“智慧城市在商業上要成功,就需要百姓或者是企業愿意為它付費,因此核心問題就是其應用能不能為人們提供高效的服務。”黃波表示,城市的基本功能是為居住的人提供和諧、生機勃勃的環境,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設和規劃要回歸以人為本。
同方股份副總經理王恩勇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認為,產業發展要更多地站在市場的角度來考慮。大眾市場是最重要的一個市場,關系到老百姓的安全、健康、便利等,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最終是要落位于大眾市場,讓老百姓真正感受到物聯網帶來的實惠和便利。
正如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張建寧所說,真正的智慧之路應該是城市化、信息化、人文化的融合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