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技術前沿 > 資訊詳情

回顧歷史——紀念晶體管誕生60周年

時間:2007-12-24

來源:中國傳動網

導語:自晶體管發明以來,其尺寸不斷縮小,到現在,60億(相當于目前全球人口數量)枚晶體管所占面積不過僅為一張信用卡的大小而已。

在半導體產業迅猛發展的今天,讓我們一起來閱讀這段60年前的歷史…… 60年前的1947年12月,3 名貝爾試驗室的科學家共同發明了晶體管,從而開辟了現代電子時代,包括當今脫胎于貝爾實驗室的LSI公司在內的全球性產業也由此誕生。 自此人們與晶體管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這源于 1951 年晶體管首次在LSI位于賓夕法尼亞州Allentown聯合大道 (Union Boulevard) 的原西方電子廠進行常規生產。西方電子 (Western Electric) 當時是一家集辦公室、實驗室、工廠于一體的公司。西方電子和貝爾實驗室都是AT&T(貝爾系統)的一部分。 由于在紐約的電子管市場不夠大,也不夠成熟,難以滿足日新月異的技術需求,西方電子決定在1946年將公司業務擴展到賓西法尼亞州的Lehigh Valley,并于1947年的晚些時候在Allentown正式投入量產。當第一條晶體管生產線于1951年建成后,一場從電子管技術到固態技術的再培訓計劃也隨之開始。1952年晶體管首次成功應用于電話網絡。 這一重要的周年慶典日前在加利福尼亞州和賓西法尼亞州隆重舉行。 鑒于Allentown市與晶體管之間的聯系,市長 Ed Pawlowski發表聲明,將今年的12月16日,星期天(也就是晶體管誕生60周年紀念日)命名為 “Allentown市晶體管日”。 昨日的歷史激勵著今日的無限創新。 計算機歷史博物館的首席執行官John O’Toole說:“沒有晶體管這個現代微電子技術的基本構建塊,就不會有今天計算機產業的蓬勃發展。” 晶體管的重要性起初不被理解。貝爾實驗室名譽總裁 Ian M. Ross 在一篇 IEEE 文章中寫道晶體管的發明“使我們的社會發生了偉大變革,這場變革的深遠意義不亞于鋼鐵的發現、蒸汽機的發明以及英國工業革命。” 晶體管的發明工作始于新澤西的默里山,在這里科學家們正在尋找電子管的替代品。電子管雖然能夠放大音樂和語音,并使長途通話在 20 世紀上半葉成為現實,但問題在于電子管功耗大,產生的熱量過多,且極易燒壞。
[align=center]John Bardeen(左)、William Shockley(坐)和 Walter Brattain(右)共同發明了晶體管[/align] 如圖所示,正在探索新的解決方案的科學家——固態物理學理論家 William Shockley、實驗物理學家 Walter Brattain 以及理論物理學家 John Bardeen。 Bardeen 和 Brattain 過去一直在對半導體的性質進行研究。結合他們的專業技術,Bardeen 和 Brattain對另一種半導體材料鍺進行了實驗。鍺是一種具有金屬光澤、金剛石型晶體結構的灰白色物質。晶體管是在一次試驗中偶然發現的,當時 Brattain 正在觀察與兩條相距千分之二英寸的電線接觸的鍺晶體可以產生放大效果。 使用硅材料的技術被開發之前,鍺在晶體管發展的初始幾年一直被用作半導體材料。硅的儲量更為豐富,是一種更耐用的半導體材料。 上述提到的三位發明家共同獲得了 1956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后來,Bardeen被聘請為伊利諾斯大學 (University of Illinois) 的教授;Brattain在華盛頓沃拉沃拉市的惠特曼學院(Whitman College)、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和華盛頓大學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做起講師;而 Shockley 在擔任斯坦福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電氣工程學院的教授的同時還成立了 Shockley 半導體實驗室(貝克曼儀器有限公司的一部分),為硅谷及電子產業的誕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集成電路的發明者、英特爾公司的創始人等后起之秀都曾在 Shockley 半導體實驗室工作過。 同時,他們發明的晶體管繼續以或微小或巨大的方式改變著整個世界。 1954 年,隨著第一臺晶體管無線電的售出,晶體管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這是為晶體管發明者們所稱道的一個發展。 直到 20 世紀50年代后期,晶體管成為了電子電話轉接系統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也成為便攜式收音機、計算機和雷達等其它重要產品和服務的關鍵組件。
晶體管發展歷程 隨著半導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晶體管的運行速度更快,可靠性更高,成本也更低。1959 年,隨著能夠將大量的晶體管及其它電子器件集成到一塊硅片上的集成電路的發明,晶體管取得了新的突破。 這些微芯片不僅使得晶體管的創新達到了新的高度,而且還推動了信息時代的發展。 自晶體管發明以來,其尺寸不斷縮小,到現在,60億(相當于目前全球人口數量)枚晶體管所占面積不過僅為一張信用卡的大小而已。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