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合作的電商與快遞,最近發生了巧妙的變化。先是順豐宣布進軍電商,再是京東商城與凡客誠品正在暗中加緊對物流滲透的部署,最快7月可獲快遞許可。電子商務行業與物流行業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雙方開始互相滲透。
“電商與快遞相互滲透其實是資源整合,或者說供應鏈資源深度利用的結果。”電子商務分析師張建生告訴IT商業新聞網記者。
“雖然,電商自建物流,或者快遞向‘網購’延伸,他們都在‘跨界’。但是,他們各自很難‘越界’。如果‘越界’,他們就不是‘自己’了。”快遞物流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在接受IT商業新聞網記者采訪時說道。
電商與快遞跨界容易越界難 或致亂價格機制混亂
電商自建物流經驗不足 面臨成本和資源壓力
近期有消息證實,京東商城、凡客誠品等大型B2C電商企業已向國家郵政局遞交“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申請,兩家企業一旦拿到全國牌照,即可整合全國網購業務,快捷送貨。
除了京東商城、凡客外,包括1號店、亞馬遜中國、好樂買等國內電商均有自己的物流配送團隊。
在以前,大部分電商選擇與第三方物流合作,而現在,電商企業漸漸熱衷于自建物流。
值得注意的是,天貓并未自建物流,并且加強了與第三方快遞企業的合作。5月底,中國郵政在內的9大快遞公司在天貓上開通超過5000多條城市間線路的“次日達”與“1到3日限時達”服務,再次對服務質量作出承諾,然而有報道稱,此次承諾再次成為空談。
莫岱青指出,隨著電商的快遞發展,現在第三方快遞公司已經不能滿足電子商務企業的需要。電商迫切需要自己的快遞團隊,一方面能夠提高用戶體驗,另一方面能夠加快資金回流的周期。電商自己做快遞能對商品從發貨到送到用戶手中整個流程都進行掌控。
“快遞行業的發展與電子商務企業的發展息息相關,可以說二者是一種捆綁式的利益共存關系。”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在接受IT商業新聞網記者采訪時說,“但是,在電子商務與快遞企業合作的過程中,總會出現各種矛盾與摩擦。快遞公司在接受電子商務的業務以后,會出現比如丟件、送錯地址等問題,這極大地影響了電子商務企業的口碑和用戶體驗。”
可見,自建物流系統已成為電商企業獲得競爭壁壘的重要手段。
但是,對于電商企業來說,物流、倉儲建設的資金需求,對于本來盈利能力就欠缺的電商來說,將成為巨大的包袱。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莫岱青告訴IT商業新聞網記者,電商企業做快遞存在一定困難,比如前期投入資金比較大;快遞行業的市場格局相對比較穩定,剛開始缺乏競爭力;電商在做快遞方面缺乏一定的經驗。
據了解,京東商城在自建物流方面就付出了巨大代價。2011年初京東募得C輪融資近10億美元,但僅2011年京東虧損約11億元人民幣,且預計2012年仍將虧損3.16億美元。其中,對外高調宣稱的五大一級物流中心實際上除沈陽大倉外,京東目前的倉儲仍多租用。僅此已經耗去京東10億元人民幣,目前開建及計劃中的自建物流則還有50億元的資金缺口。
“電子商務做物流,在技術上難度不大,但是電子商務企業建物流的成本卻非常大,同時,二者在物流上的競爭也僅限于在一級市場當中,在二三線城市以及鄉鎮范圍內,電子商務企業還是需要依靠傳統快遞物流去做。”梁振鵬說道。
電商做快遞還是有一定差距。張建生指出,尤其是在現有資源和發展策略方面,電商自建物流與傳統快遞的差異還是很大的。無論是在市場覆蓋還是基礎設施上,電商的快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電商自建物流或引發價格機制混亂 給快遞業帶來自殺式沖擊
這邊,電商自建物流剛剛有了消息傳出,正處于“剪不斷,理還亂”的時候。那邊,部分傳統快遞企業已經急了,圓通速遞董事長兼總裁喻渭蛟表示,自建物流現象在電子商務和快遞業之間產生了很大影響,并聲稱要求國家郵政局和快遞行業協會要制止或者協調,避免中國快遞和電子商務市場的混亂。
對此京東商城CEO劉強東在微博中回應稱,對于“快遞同行”呼吁禁止電商做快遞業務感到“萬分驚詫”,并稱企業家精神是享受市場競爭,不能依靠行政壟斷。
如此看來,電商進軍搶食快遞業,威脅到快遞的生存。然而,電商并不會善罷甘休,該圈的地一分都不會少。
實際上,電商進軍快遞業,并不會擠壓快遞業的市場,反而對市場是一種互相補充。
徐勇指出,建物流的電商提供的個性化服務與第三方快遞企業提供的標準化服務是一種互補關系,基本上不存在競爭性。
“在我國市場發育不成熟的情況下,自建物流電商的存在有它生存的市場空間,短期內還會他們還會呈現擴張的趨勢。從長期發展的角度看,它是一個過渡性的業態。終極還是第三方快遞企業提供98%以上業務量的快遞服務。”徐勇說道。
張建生也認為,目前階段,電商的自營快遞還僅限于服務于企業自身,雖然之前有報道說凡客、京東未來會招攬一些外部的生意,但是這一過程會很慢,而且在量上也不能和傳統快遞相提并論。如果電商快遞開始招攬一部分外部訂單,這部分業務對其整體運營影響較小。
那么部分傳統快遞企業反對電商自建物流到底是怕什么?
張建生指出,“任何一個行業的新進入者并不一定真會對行業其他企業產生威脅,快遞企業所擔心的是市場價格機制的混亂。實際上,從長遠來看,由于人力和基礎設施的配置等原因,電商做快遞的成本要比使用第三方傳統快遞企業低很多,雖然電商快遞獨立運營成本會有所提升,但是總體上還會低于使用第三方快遞企業。”
據悉,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自主配送的物流成本在4.5元~5元,而使用第三方快遞的成本是10元。并且,第三方快遞是在某一片區是給多家電商服務,并不會主動給電商提升服務水平。
張建生進一步指出,電商采取價格戰,對其自身不會有太大的沖擊。但是對專業快遞公司就不同了,一旦將電商的價格戰機制引入到快遞行業,將對整個行業帶來“自殺式”的沖擊。
說到底,快遞企業是怕被電商綁架,不想被逼自殺,于是只能阻止電商侵占領地。
與此同時,面對電商巨頭的滲透,快遞業也紛紛搶食電商,搭建網購平臺圈地。
5月31日,順豐速運旗下電子商務網站順豐優選正式上線。按照計劃,順豐優選定位于中高端食品網購網站,目前擁有9個品類5000余款商品,以進口食品為主,目前占到所有商品的75%~80%。
梁振鵬指出,對于快遞企業而言,在電子商務企業促銷階段,快遞企業的送單量很大,這個時候快遞企業會配送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但是,電子商務的銷售也分淡季和旺季,一旦電商淡季來臨,也就是說銷售處于波谷期時,快遞業務之前配送的各種人力和物力就會有閑置狀況出現,這或許促使快遞企業進入電子商務領域。
但是,快遞做電商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快遞做電商實際上并不能擺脫目前快遞企業盈利不足等難題。因為,快遞企業屬于傳統企業,而其企業員工的總體素質依然偏低,在人才技術以及商業模式上,快遞企業進軍電子商務存在的壁壘更加大。”梁振鵬說道。
在徐勇看來,快遞與電商互相滲透,“跨界”容易,“越界”難。快遞過度向電商“跨界”,將會與所提供的電商客戶產生競爭性,必然產生“你進客戶退”歸“零”的效應,甚至更大的負面效應。如果電商自建物流過度“跨界”,必然轉向第三方快遞,否則自身銷售商品所產生的快件量不能支撐其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