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中國紡織品行業出口增長壓力突出,中國對日本、歐盟、美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增速放緩。
“從1-4月份情況看,行業總體運行形勢比較嚴峻,紡織品服裝出口增長0.48%,考慮到價格因素,實際就是負增長”,中國紡織品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說。
相關數據還表明,前4月我國衣著類零售額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1.6%,增速遠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全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效益下降明顯,近五分之一的企業虧損,虧損額度同比增長120%。
面臨嚴峻的形勢,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在5月底啟動“走基層、看紡織”行動,包括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副會長張延愷,下屬中國針織工業協會會長楊世濱、副會長沈順年等業界高層奔赴浙江、江蘇等紡織大省,開展密集調研。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新聞發言人孫淮濱表示,通過調研發現,雖然全行業宏觀面吃緊,但基層不乏亮點,涌現出一批結構調整、科技創新的“龍頭企業”。孫淮濱說:“出口低迷期,可能正是通過‘龍頭企業’的示范效應,加速推動全行業轉型升級的機遇期。”
位于浙江省海寧經編產業園區的萬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主營汽車內飾和醫療領域的服裝面料產品,成立九年時間,但產品已經占了國際同類市場份額的10%。令公司總經理毛偉華最“得意”的是,公司通過嚴把質量關、提高創新力,把醫療服裝面料賣到了對質量要求最嚴苛的日本。而對于汽車內飾的經編產品,通過與國際知名汽車廠商的合作,公司一次性拿到3-5年的訂單,目前生產已經排到了2014年。
江蘇省常熟市梅李鎮是中國最大的絨類產品生產基地,當地擁有經編企業規模以上企業65家,個體經營戶1000多家,各類經編機械3800臺套,是中國針織工業第一批產值超百億的產業集群。據當地政府介紹,在面臨全行業低谷期,梅李經編業“龍頭效應”更加明顯。
在常熟昌盛經編織造有限公司展示大廳,公司總經理朱岳明手拿一條外觀呈深褐色的經編毯說,這是公司新近研發的一種沙發面料,別看外觀不起眼,和皮膚接觸起來卻特別舒服,被業內稱為“大象皮”。
朱岳明透露,昌盛公司目前出口占到企業銷售的60%以上,達1.5億元左右,而這種“大象皮”預計定價將達到前代產品的2倍以上,不少國外客戶已在接洽。
面對記者“怕不怕產品投入市場就被迅速仿冒?”的疑問,朱岳明樂觀地說,“我們堅持走精品化、差別化道路,永遠喝市場的第一口水,利潤大了,當然不怕仿冒者。”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產業密集程度越高,往往意味著同業競爭越發激烈,“龍頭效應”往往也意味著“樹大招風”,企業面臨的競爭環境和挑戰更大。同處梅李,不少人認為永新印染有限公司就是昌盛公司印染業務的競爭對手,但永新印染副總經理張漢昌卻認為,今年受宏觀影響,大家生意都有點淡的時候,公司就將今年定位為“服務質量年”,以優化客戶服務為主,同時又改造了公司的節能設備,提高了產量,與昌盛公司形成了差異化競爭、不同領域領先的良好局面。
記者在浙江、江蘇等地調研發現,“龍頭效應”呈現出百花齊放、各顯神通的局面。如在江蘇梅李鎮,當地的眾望經緯編織造公司開始研發市場價格更高的竹炭纖維毛毯,群英針織制造有限公司開始推行6大研發規劃,新昌經編織造有限公司則投入近400萬元開發ERP管理項目,加大企業內部管理。
新昌經編織造有限公司總經理姚文樸坦言,“公司成立時間短,前幾年沒有大的投入在研發上,這塊短板要補上,產品的創新是以后企業的唯一出路。”
“中國企業應該盡快擺脫純‘制造商’的角色,盡快培養一批擁有行業內的品牌和創新能力的優秀企業,才能贏得世界市場認可。”浙江萬方公司66歲的日本顧問丹藏淳治認為,在危機時期,只有越來越多的“龍頭公司”敢挑大梁,甚至抱著冒險的心態搞科研創新,才能激發全行業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