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7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首爾核安全峰會上,在全面闡述了我國在核安全領域的政策主張、所作努力和重要舉措的同時,強調了我國在加強核安全、包括核應急方面的國家措施和深化國際交流、提升全球核安全水平的主張,引起了積極強烈的反響。這些主張和思路為我國核應急工作指明了方向,表明我國將通過加強核應急管理,有效履行我國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責和相關國際義務,樹立和展示一個負責任的有核大國的良好形象。
多年來,我國的核應急工作有序推進,成效顯著。黨和政府對此項工作高度重視。2008年以來,以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為牽頭單位的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圍繞核安全和核應急的根本要求,在應對汶川地震帶來的險情、配合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核安保工作、應對日本福島核事故影響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去年福島核事故發生以后,國家核應急協調委在第一時間啟動了國家核應急協調體系,開展了信息收集、分析研判、信息發布、輻射監測、應急保障等八方面的工作,及時有效地消除了公眾疑慮,維護了國內社會穩定,同時也在爭取外交主動、履行國際義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后福島時代的到來,我國核應急工作面臨諸多全新的課題,唯有全面升級才能滿足和應對時代提出的要求和挑戰。
時代要求升級
從歷史的角度看,我國的核應急工作從未像今天這樣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
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作為清潔能源的核電產業,并呈現出一日千里之勢。盡管日本福島核事故暫時延緩了我國核電發展的腳步,但是當形勢逐漸明朗、認知回歸理性之際,核電產業的重新出發又已提上了議事日程。從戰略和全局來看,快速發展的核能事業無疑對國家核應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來,類似于汶川、福島這樣的特大自然災害頻頻發生,在造成巨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同時,更蘊含著造成長久損害的危險。這也無疑對國家核應急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的更加開放,信息公開度的進一步加大以及社會公眾安全意識的增強、以人為安全本理念的強化,都對國家核應急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
此外,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以后,國際社會對于核應急、核安全的重視程度加深,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對有關核應急、核安全方面的多部法規文件進行核訂,核應急工作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不斷凸顯。我國的核應急工作面臨著與國際接軌的需要,承擔著積極履行國際義務、在國際社會展示負責大國形象的責任。
頂層設計升級
核應急工作的全面升級是從加強頂層設計開始的。
我國現行的《國家核應急預案》是2005年5月由國務院頒布實施的。作為我國核應急工作的“總綱”,近年來,它也頻頻經受著現實檢驗。
“福島核事故包括汶川地震發生后,我們都做了一些核應急響應行動,通過這些行動來看,原來的預案還不夠完善,在針對性和實用性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國防科工局副局長、國家核應急協調委委員兼國家應急辦主任、王毅韌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為此,國家核應急協調委目前對《國家核應急預案》進行了修訂,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國家核應急預案體系。
據了解,此次系統修訂,是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在全面總結汶川特大地震和日本福島核事故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我國確立的三級核應急體系,旨在使其與《國家總體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有機銜接,進一步強化各級應急組織的責任和協作,提高預案操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修訂后的《國家核應急預案》與舊版相比,主要有兩大變化:一是擴大了應急預案的適用范圍。修訂后的預案把所有各類核設施都正式納入了應急預案的適用范圍中,這一修改,將為核電廠以外其他核設施的應急準備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其應急響應的能力也會大幅提升。二是細化和強化了應急響應環節,使預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更強。一旦發生事故,針對核事故的不同級別,核營運機構、地方核應急機構、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應該何時啟動、如何聯動等細節,在新預案中都進行了相應的規定。只要應急響應啟動,各部門都不必臨時咨詢、請示,只需按照預案要求就能迅速行動起來。
組織設置升級
協調有序的組織體系是做好核應急工作的基本保證。
在4月6日召開的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五屆二次全體(擴大)會議上,國家核應急協調委副主任委員、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局局長陳求發宣讀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組成單位及其成員的通知》。根據通知要求,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增加了成員單位,將原來的18個增加到了24個;設立省級核應急組織的省份由12個增加到了16個。我國核應急組織機構和核應急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
據了解,新增加的成員單位包括商務部、農業部、國家質檢總局、國家能源局、國家地震局和臺辦等六個部門。由此,這些部門負責的諸如緊急情況下商品和能源保障,農產品、出入境人員貨物的核輻射檢測,外部地震情況監測,海峽兩岸溝通等工作職責也更加明確。
人才隊伍升級
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是做好核應急工作的重要保障。
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日前將原有的“專家組”升格為“專家委員會”,從有關高校、科研單位以及與核相關的機構中遴選出35位專家,這其中包括4位中科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為國家核應急工作的“智囊團”。這些專家分屬醫療、工程、核物理、化學、生物等十幾個學科領域,年富力強,不僅具有深厚的專業素養,還擁有豐富的工作經歷。日常工作中,專家們將就我國核應急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指導人員培訓,遇到緊急情況時,他們將對應急處理出謀劃策。
我國在首爾核安全峰會上提出的核安全四項主張中曾明確指出,要強化核應急隊伍建設。而在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以后,我國核應急管理和人才隊伍建設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強。去年3月,經中編辦批準,國家在國防科工局專門設立了核應急與軍工核安全監管司。同時,增加了國防科工局軍用核設施核安全技術審評監督中心和國防科工局核應急響應技術支持中心的編制,設立了新的國家核安保中心,進一步擴充了國家核應急隊伍。
可以看出,與之前的一個時期相比,我國核應急工作逐漸呈現出體系化、規范化、專業化的發展趨勢、組織基礎得到夯實,隊伍建設得到強化。盡管面對不斷變化的新形勢,我國的核應急工作仍將接受種種考驗,但是讓社會放心、讓人民安心始終是此項工作的最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