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近期氣溫不斷攀升,然而風電企業卻感到了陣陣寒意。
“風電行業在經歷了連續數年的高速增長后遭遇前所未有的發展瓶頸?!彼拇ㄐ履茉串a業促進會副會長、研究員級高工李映發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諸如并網難、風電設備過?!葐栴}困擾著整個行業的發展。
昨日(4月2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投中集團獲得的一份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主要風電上市公司收入同比增長11.3%,凈利潤同比下降19.4%。
風電股業績集體變臉
在風電行業降溫的同時,風電企業的日子也不好過。
截至4月26日,全球資本市場上市的中國風電企業2011年報已基本公布完畢,投中集團整理的20家中國主要風電上市公司財務數據顯示,2011中國主要風電上市公司收入同比增長11.3%,凈利潤同比下降19.4%。
從風電零部件及配件生產到風電整機制造再到風電場運營,整個風電產業鏈上六成企業出現利潤下滑。風電設備龍頭企業華銳風電(601558,收盤價15.79元)、金風科技(002202,收盤價7.70元)業績領頭變臉,利潤縮水逾七成。據華銳風電2011年年報披露,公司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僅7.76億元,同比大幅下降72.84%。
投中集團分析認為,業績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受市場競爭加劇和國家產業政策影響,風力發電機組售價下降,同時由于銷售數量減少,導致風力發電系統收入下降。
公開報道顯示,去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6273萬千瓦,上網裝機容量4505萬千瓦,發電量僅為732億千瓦時。這意味著大量的風電因為未能上網而被丟棄,這種“棄風”現象客觀上已影響到風電企業的積極性。
“風力發電同其他可再生能源發電一樣具有間歇性、隨機波動性的缺點,因此,并網難、市場消納難的問題長期困擾著風電行業的發展?!蓖吨屑瘓F分析師李玲昨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風速一年四季不一樣,甚至一天之內的也不一樣,發電量就不穩定。電網有時吃不飽,有時吃不了?!崩钣嘲l表示,此外,目前風電的發電成本偏高。
根據中國風能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約有100億千瓦時風電電量由于被限制發電而損失,達到歷史最高值。按照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公布的2011年供電標準煤耗330克/千瓦時測算,這些損失的電量折合標準煤超過330萬噸。在風電裝機容量逐年增長的背景下,越來越嚴重的“棄風”現象已經成為影響風電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
風機脫網事故的頻繁發生也是導致“棄風”的重要因素之一。據統計,2011年以來,國家電網公司經營范圍內共發生風機脫網事故35次,其中大規模脫網事故6次,脫網風機3848臺次。
值得注意的,日前,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以及國家能源局三部委印發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為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接入電網系統而發生的工程投資和運行維護費用,按上網電量給予適當補助,具體標準為50公里以內每千瓦時1分錢,50公里~100公里每千瓦時2分錢,100公里及以上每千瓦時3分錢。并網補貼的出臺,有利于調動電網企業的積極性,推動可再生能源并網。
行業從狂熱逐漸回歸理性
曾廣受各路資本追捧的風電行業已現過剩隱憂。徘徊在十字路口的風電行業,今后的路在何方?
今年中央對新能源發展的定調是“加強統籌規劃,防止太陽能、風電等產業盲目擴張發展”。同時,國家能源局下發的《關于印發“十二五”第二批風電項目核準計劃的通知》顯示“十二五”第二批擬核準風電項目計劃共計1492萬千瓦,與去年8月發布的“十二五”第一批風電規劃核準2883萬千瓦的規模相比減少了1391千瓦,降幅近五成。
在李玲看來,國家控制風電行業發展節奏、推動其從狂熱發展回歸到理性的政策意圖十分明顯。
“在傳統陸上風電遇冷、國內市場飽和的情況下,出海或成為風電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崩盍岜硎荆八^‘出?!袃蓪雍x:一是發展海上風電,二是進軍海外市場。海上風能資源豐富;海上風電的風力和風速常年可維持在較為恒定的狀態,波動性較小;海上風電場接近人口稠密、對用電需求量巨大的大中型城市,可有效減少電力運輸成本,這都是發展海上風電的優勢所在。此外,在國內市場飽和的背景下,風電企業正加大“走出去”的力度,拓展海外市場。
李映發認為,目前以風能、太陽能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出現的“產能過?!?,實際上是一種典型的階段性和瓶頸性過剩。如果電網瓶頸消除了,那就不會出現階段性和瓶頸性過剩了。不過,從狂熱發展逐漸回歸理性是未來風電行業的整體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