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向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王斌授牌。
“水能、風能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做好水能、風能資源的開發利用工作,既是我國當前調整能源結構、節能減排、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我國未來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在4月13日國家水能風能研究中心、國家能源水電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授牌儀式上說。
水電風電均居世界第一
《中國能源報》記者從國家能源局了解到,近年來,我國水電和風電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目前,全國水電、風電裝機容量已分別突破2.3億千瓦和4700萬千瓦,均位居世界首位,在增加能源供應、保障能源安全、促進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劉琦介紹說。
數據顯示,經過近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為風機制造大國和風電安裝大國。全國年新增安裝容量從2003年的9.83萬千瓦增加到2011年的1600萬千瓦,2005-2009年風電裝機容量連續4年翻番。2011年底,我國風電并網容量為4700萬千瓦,同比增加1600萬千瓦,躍居全球第一。不僅如此,在2011年全球十大風機制造商中,我國企業占據其中的4席。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3月8日發布的《電力工業“十二五”規劃滾動研究綜述報告》稱,到2015年,全國常規水電裝機預計達到3億千瓦左右,水電開發程度達58%左右(按技術可開發容量計算)。東部和中部水電基本開發完畢,西部水電開發程度在48%左右。到2020年,全國水電裝機預計達到3.6億千瓦左右,全國水電開發程度為69%,其中西部水電開發程度達63%。抽水蓄能電站2015年規劃裝機4100萬千瓦左右,2020年達到6000萬千瓦左右。
水電將贏得更多發展
業內人士認為,種種跡象表明,未來幾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新基調是風電、太陽能更趨穩,水電發展將更受重視。
資料顯示,2012年1—2月份,我國電源基本建設投資完成額451億元,同比增加了22.89%。其中增長最快的當屬水電,1—2月份水電投資已達163億元,而去年同期為85億元,增幅近100%。
專家認為,水電的發展機遇與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和用電需求息息相關。據有關部門預測,2012年華東電網最大用電需求預計為2億千瓦,全網最大可用出力為1.9553億千瓦。因此,華東電網夏季高峰期間存在400多萬千瓦的電力缺口。而華中電網最大缺電約800萬千瓦,缺電率達6.5%,華中電網缺電程度首次超越華東電網。
相比之下,西南地區水力資源約占全國總量的67%,裝機容量和年發電量約占全國可開發量的50%,而西南地區水電資源開發度僅為17%,開發程度低,具備巨大的開發潛力。
專家認為,從地區發展方面來看,西南地區的大型水電站建設可以將其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推動西南地區經濟的發展。從電力輸送角度來看,西南地區離華南、華中等地區距離較近,利于電力輸送。
大唐集團原總經理翟若愚分析指出,在目前形勢下,水電在實現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到2015年末達11.4%目標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2012年,國家能源局制定的水電新開工核準目標是2000萬千瓦,同比增長57%,增幅之大為近年來之最。
截止到《中國能源報》記者發稿前,國家又核準了大渡河、金沙江流域等6個大中型水電項目,項目累計裝機達880萬千瓦。6個項目分屬國電集團、華能集團、華電集團、中國水電建設集團和大唐集團,動態總投資超過800億元。而按照即將發布的《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瀾滄江、怒江、黃河上游干流等6個大型水電基地以及雅魯藏布江及其他河流將有超過60個重點水電站開工建設。
研究經費不低于7000萬元
“但隨著水電、風電的快速發展,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的變化,水電、風電發展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如水電建設的移民、環保問題,以及復雜地質地震條件下高壩建設的工程技術問題,風電的技術標準、政策等,這些問題已成為影響水電、風電健康發展的制約因素。”劉琦在儀式上指出。
劉琦說,根據新的形勢和要求,強化水電、風電行業技術支撐和管理體系建設,加強政策研究和技術攻關不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緊迫。“兩中心的成立既是國家能源局加強水電、風電行業管理的重要舉措,也是國家能源行業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能源局新源能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對記者說,“水能風能研究中心在業務上接受國家能源主管部門的指導,受委托承擔相應的研究任務,為國家水能風能管理和水電風電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政策咨詢和技術支持服務。”
“兩個中心的成立,是國家能源局從戰略高度破解制約水電和風電發展的突出問題、促進我國清潔可再生能源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舉措。”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董事長晏志勇說。
“國家能源局決定依托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成立國家水能風能研究中心和國家能源水電工程技術研發中心,這是對水電顧問集團科技實力、人才隊伍和優良業績的充分肯定,我們深感任務艱巨、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王斌說。
“從今年起到‘十二五’末,集團將每年為兩中心建設提供1億元建設經費。此外,集團總部今年將為兩中心集中提供不低于7000萬元的研究經費,今后每年增加1000萬元,到‘十二五’末達到或超過每年1億元。”王斌說。
正在制定三年工作計劃
“兩個中心,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各有所長,都是我國水電風電開發所必要的智囊機構和技術支撐。”史立山這樣表述。
記者了解到,國家水能風能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務是,承擔水能、風能等領域的發展戰略、政策研究、科技研發、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等工作,為水能風能管理提供政策和技術支持服務;國家水電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的主要任務是,開展水電領域的重大工程技術研究,推動“產、學、研”結合和工程技術進步。
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周建平向與會者介紹說,該中心的定位一是創建一流的水電工程技術創新平臺,增強行業自主創新能力;二是通過工程關鍵共性技術研究,促進產業升級和提高核心競爭力;三是搭建產業和科研之間的橋梁,推廣應用先進技術;四是加強對外技術交流與合作,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對外窗口,創立中國水電技術品牌。
“兩個中心業務既相互獨立又有機聯系,涵蓋了行業發展戰略、政策法規、體制機制、工程技術等方面,形成了水能風能完整的研發體系。兩中心組建在水電顧問集團,使我們能夠將原有的相對分散人才、技術和信息優勢進行整合,通過創新內部體制機制,使研發體系與顧問集團原有的規劃設計、咨詢評估產業鏈實現有機結合,進一步為政府、企業、社會提供優質服務,促進我國水電風電及其他清潔可再生能源的健康發展。”王斌說。
劉琦要求,兩中心成立后,要緊緊圍繞我國水電、風電發展的熱點、難點和關鍵技術問題,重點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要加強政策研究,二要抓好技術攻關,三要提供優質服務。他說,兩個中心雖然設在中電建集團下屬的水電顧問集團,但從行業發展的角度和設立的目的,是為全行業服務的。他勉勵兩中心要在繼續保持和發揚水電顧問集團和水規總院的技術優勢和優良傳統的同時,切實增強服務意識,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在為政府部門提供行業管理支撐的同時,為企業提供更好的技術服務,實現服務政府與服務工程的有機統一。
本報記者在發稿前獲悉,目前,研究中心機構建制逐步形成,人力資源配置部分到位,建立了相應的規章制度,基本具備獨立運行條件。目前確定研究中心組織機構包括直屬的5個研究所,7個分中心。5個研究所分別是戰略政策研究所、工程技術研究所、水庫經濟研究所、環境保護研究所、信息技術與管理所;7個分中心依托7大設計院,分別是北京分中心,西北分中心,中南分中心、華東分中心、成都分中心、貴陽分中心和昆明分中心。
《中國能源報》記者了解到,4月14日,國家水能風能研究中心、國家能源水電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第一次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兩個中心的研究(研發)工作已全面啟動。中心還制定了2012年至2015年三年工作計劃和2012年工作重點,重大課題涵蓋水電風電有序開發研究、水電開發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水電建設管理體制機制研究、農村移民安置方式研究,水電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關系研究、電力市場及電價形成機制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