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納就業,保障稅收,量大面廣,作為經濟鏈上的活躍細胞,小微企業越來越受關注。4月1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仍比較突出,要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
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我國小微企業的日子不太好過,一些企業停工甚至倒閉。去年以來,國務院常務會議兩次專題研究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政策,相關部委也出臺了扶持措施。有分析稱,在一系列持政策作用下,小微企業可能再次迎來春天。
在經濟增速明顯回落的情況下,國家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合情合理。問題在于,是否所有小微企業都要扶持?是否所有政策都可以開綠燈?如何避免出現新的“土小”企業?淘汰落后產能能否與此輪扶持結合起來?環保部門如何扶持小微企業?
在“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下,任何調整都不能脫離科學發展的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扶持小微企業也不例外。根據小微企業分布廣、差異大的特點,要按照轉方式調結構的總體要求,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類型的小微企業實行區別對待、分類指導。
之前召開的兩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明確指出,主要加大對符合國家產業和環保政策、能夠吸納就業的科技、服務和加工業等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小微企業應用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根據這一原則,如果一些小微企業是國家限制類、淘汰類的,或者所在行業產能已經嚴重過剩,就不能給予扶持。
國家政策有明確規定,各地在執行過程中不能走樣。如果打著扶持小微企業的旗號,變相扶持“兩高一資”企業,“土小”企業污染就有重新抬頭的可能。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下了很大力氣,才基本遏制了“十五小”、“新五小”、“新六小”的污染勢頭。但從近年環境執法的實踐看,“土小”企業沒有完全消失,呈現出從城市向農村、從發達地區向落后地區轉移的特征。對此類企業,不但不能扶持,而且要徹底淘汰。
怎么扶持呢?摸清問題才能找準對策。現在,小微企業“兩高兩難”問題凸顯,即成本高、稅費高,融資難、招工難。政策傾斜、提供優惠是比較容易操作、也會迅速見效的手段。需要注意的是,融資條件可適當放寬,稅費可以適當減免,政府采購可適當傾斜,但環保標準不能放松,準入門檻不能降低。
考慮到一些小微企業單靠自身難以滿足環保要求,可以扶持其完善治污設施、提高治污水平。
在節能減排形勢依然嚴峻的當下,環保這條底線必須堅守,不能突破,只能亮紅燈,不能開綠燈。惟有把扶持小微企業與淘汰落后產能結合起來,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促進技術、工藝和裝備升級,才不至于讓小微企業在轉型升級方面掉隊,才不至于讓“土小”企業污染重新抬頭。
□相關鏈接
什么是小微企業?
根據《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中小企業分為中型、小型、微型3種類型。總結起來,小微企業從業人員少、營業收入少。
以工業為例,從業人員10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4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
其中,從業人員30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30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30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