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電站巡檢機器人在變電站內執行巡檢任務,不僅經受了高溫、狂風、暴雨等惡劣環境的考驗,而且能準確發現站內設備熱缺陷等事故隱患,及時報警,為運維人員進行設備檢修提供了依據,保障了電網安全可靠運行,同時也大大減少了變電站運維人員的巡檢工作量。
3月28日,筆者在山東電力研究院電力機器人生產基地,看到工人們正在為一批剛生產、檢驗完成的變電站巡檢機器人進行裝箱。它們即將奔赴廣西南寧、云南大理、江西塘圳、天津吳莊等地變電站“上崗”。山東電力研究院今年年初建成的世界首條變電站巡檢機器人生產線,實現小批量生產,年設計生產能力達120臺。干了最苦最累的活兒
設備巡檢工作是變電站運行人員的一項重要日常工作,巡檢質量直接影響安全生產。變電站運行工人對運行設備進行感觀的定性判斷,主要通過看、觸、聽、嗅等感官去實現。在巡檢中工作環境最惡劣,工作量最大的工作就是給運行設備測溫。
每到用電高峰時期,運行設備會發熱,變電站運行人員就需要在現場用手持式紅外點式測溫儀對設備進行測溫,以防溫度超標發生事故。尤其在高溫季節,測溫任務更繁重。要把所有運行設備接頭的溫度都測一遍,兩個人干一天也干不完。更何況,手持式紅外點式測溫儀白天還不能用,只能等到天黑下來。通常情況下,運行工人要兩人一組,每兩個小時輪崗,一晚要換四組人才能完成測溫任務。這可是最讓運行工人頭疼的工作了。
2005年10月,國內第一臺“變電站設備巡檢機器人”在500千伏長清變電站投運。現在,長清變電站的王其成坐在監控室里就可以看到機器人發回來的巡檢報表,回想以前的辛苦,他禁不住有感而發:“機器人可幫了我們大忙。它不受環境影響,每天能自動巡檢測溫三次,每次只需一個小時。在遇到惡劣天氣或突發情況時,我們還可以遙控它到指定地點,或直接用鼠標在顯示屏上點擊問題設備,命令它對該設備進行特巡,保證了我們的人身安全。而且,人工巡檢有時手工記錄也會出錯。現在,機器人不僅干活不偷懶,質量還有保證,讓人放心!”據統計,單臺巡檢機器人的應用能夠每周減少人員實際工作量約為26小時,平均每天節約社會勞動時間4小時,大大減少時間成本。
成了變電站的新“骨干”
4月2日,凌晨2點,我國首座500千伏智能變電站——浙江500千伏芝堰變電站內一片寂靜,只有一臺身高不足一米的白色機器人不停轉動頭部,忽閃著“大眼睛”巡檢站內的各種設備。該機器人自2010年10月“上崗”以來,每天三次在站內巡檢,將巡檢數據及圖片實時傳輸給后臺,保障著變電站的安全。
變電站巡檢機器人項目負責人李冬松說,兩臺機器人在芝堰變電站工作非常賣力,兩“人”分區,每臺機器人每天要“扭動腦袋”700多次,顯著減輕了變電站值班人員的工作強度,成了變電站的“新骨干”。目前該站設備巡視紅外測溫常規情況下都是由機器人完成的,兩臺機器人“上崗”以來留下的巡視資料累計已經超過了70000MB。
“我們不斷完善機器人的功能,追求實用,力求高效。最近給他增加了‘順風耳’——變電站設備異物識別和設備異常聲音采集與分析功能,為變電站設備巡檢提供了新型的技術檢測手段,填補了機器人巡檢領域的空白,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李冬松說:“實際運行表明,該系統運行可靠,檢測準確,實現了變電站全天候、全方位、全自主智能巡檢,有效降低了勞動強度和運維成本,提高了巡檢作業和管理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
現在,有20多臺巡檢機器人在北京、陜西、廣西等地變電站“上崗”,從220千伏到1000千伏工程各電壓等級交、直流分布在華北電網、西北電網、華東電網及南方電網。
2011年,該產品列入國家電網公司“重點推廣新技術目錄”。目前,山東電力研究院又開始了第五代仿人型變電站巡檢機器人的研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