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薛禹勝院士接受與新華網友互動,暢談特高壓電網在中國的發展與應用。
我國能源分布遠離負荷中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不斷發展,對二次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電力輸送將呈現距離越來越遠、規模越來越大的特點。未來我國將形成大規模的“西電東送”“北電南送”的電力流,電力資源配置勢必呈大規模、長距離、高效率的發展態勢。因此,只有加快特高壓和智能電網的建設,才能真正保障能源安全和環境安全。
能源分布決定發展方向
薛禹勝說,我國相當長的時期,煤炭還將是主要能源,而電煤占了全國煤炭消耗量的1/2。目前,負荷中心主要在東部沿海地區,華東地區占的國土面積不到5%,但是它創造的GDP占全國的30%。隨著電能需求的不斷增長,煤炭等一次能源新發現的地區卻越來越遠了,所以煤炭等一次能源的運輸距離越來越大。
用戶有可能可以直接使用一次能源,但是使用效率非常的低,環境的負面效應也非常的大。如果我們需要能夠提高使用效率,能夠增加環境友好型和用戶友好型的時候,我們就需要把一次能源變成電能,提供給最終用戶。在我們電力工業的發展初期,電網的電壓等級較低,供電范圍是比較小的,只有提高電壓等級才能增加供電范圍。
薛禹勝建議把特高壓電網的發展納入到“十二五”發展規劃當中去,盡快核準啟動特高壓工程,希望國家給予必要的支持,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把中國的創新技術推到國際上去,把“中國制造”發展到“中國創造”甚至是“中國引領”,為世界能源安全和環境安全做出貢獻。
技術創新引領電網發展
薛禹勝在提到技術創新時指出,電網安全受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他分析,我國的電網在以前非常薄弱,但是重大的系統崩潰事件卻沒有發生在中國,而是發生在電網非常健全的美國、加拿大、西歐。這得益于我國不斷發展的安全技術、管理技術、控制技術,尤其是我國的控制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發展得非常好,所以我們這塊的技術目前已經遠遠領先于發達國家。
同時,從二次角度來講,中國的電科院已經有了很好的技術,國網電科院建立了大電網穩定分析量化理論,這是世界上到目前為止唯一可以實用的理論,并且打造了一個防御體系,已經達到了2/3省級以上的電網。
經濟效益帶動社會效益
薛禹勝算了一筆賬:從特高壓直流電來看,哈密到鄭州的正負800千伏的特高壓直流工程,輸送能力是800萬千瓦,距離是2200多公里,輸電成本是多少?8分錢。新疆的火電上網標桿電價是2角5分,河南的是4角3分9厘,中間有1角9分的差價。而特高壓是8分多錢。中間價格空間是1角錢。這就說明了特高壓從經濟上反映出來的給社會、給參與特高壓的各方所帶來的效益。這1角錢可以用來降低老百姓的電價,也可以用來提高煤電一體化的壽命,對國家是非常有好處的。
從現實來看,特高壓可以緩解和減少交通運輸能源通道的風險和壓力。我國長期來講煤炭還是主要能源,現在一次能源的煤炭主要還是依靠著鐵路和公路運輸,鐵路一半的運力是送這些煤的運力,所以一有自然災害,我們的電廠就會告急。如果用公路輸送煤,也會帶來很大的困惑,可能會妨礙其他的交通。
從長遠來看,特高壓輸電是很經濟的一種手段。比如說,大家都很熟悉城市的交通道路,如果我們沒有高速公路也可以用城市公路的發展維持一段時間,但是這個走不遠,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覺得在開始時高速公路造價高的問題,就會比地方公路解決同樣問題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