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以來,著名的工業競爭力研究專家,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邁克爾·波特教授通過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研究產業結構,五力模型基礎上,形成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環境的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框架和方法,即所謂的波特“鉆石”模型理論。該理論認為:某一國的特定產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取決于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支持性產業、企業戰略及其結構以及同業競爭、機遇、政府作用等六大因素,其中前四個因素是影響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決定因素。
(一)生產要素。波特把生產要素分為初級生產要素和高級生產要素。初級生產要素是指自然資源等,其特點主要通過繼承或非技術人為單純被動投資。高級的生產要素與高等教育是指人類、科研院所,其特點是需要付出的人力和資金的投資才能獲得。從初級的生產要素來看、中國石油行業具有自然資源的優勢。2005年底,中國石油儲量為22億噸,占世界石油儲量1.3%。國內的石油資源勘探開發潛力,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根據2007年,中國的石油資源的評價可能發現遠超過650噸、探明率只有39%的資源。天然氣資源,更有豐富的資源,約25萬億立方米,目前僅探明24.6%。中方石油公司的研發實力好轉。現在在勘查、開發的科學技術已經形成了一套主題有中國特色的陸上石油地質理論,尤其是一些配套技術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在整體的技術力量和先進的外國企業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異。
(二)需求條件。需求條件主要是指國內市場的需求,它是產業發展的動力。目前,中國石化產品需求量很大。從1994年的1.49億噸到2007年年均增長3.46億噸,年增長8.2%。產量確在1994年1.46萬噸到2007年的1.87億噸之間徘徊。隨著中國的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凈進口原油已有1993年的1000萬噸/年增長到2007年的1.56億噸/年,增長了15.6倍,中國石油的依賴已達46%。根據國際能源機構預計在未來的十年里,中國的石油需求年增長率將會10%。到2020年,中國的石油消耗量至少4.5億噸,油價將達到對外依賴的60%-62%的人,超過過美國目前的58%。中國石油企業在國內市場屬于國有特大型企業,有政府政策支持,國內石油市場基本上也被三家企業占據,可以說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由于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巨大的國內需求使中國石油企業具有廣闊的市場,處于明顯的賣方市場地位,具有很大的競爭優勢。
(三)相關支持性產業。波特認為,一個企業在一個行業,很難保持競爭優勢,只有有效的“產業集群”,有良性互動的上游、下游產業,才能使企業競爭優勢長足發展。
(四)企業戰略。企業結構和同業競爭。這是波特開出的企業治理三角習題,指如何創立、組織和管理公司,以及競爭對手的條件如何,怎么應對同業競爭對手等問題。企業的戰略,組織結構和管理者對待競爭的態度,往往同國家環境相關,同產業差異相關。
中國石油企業與世界一流的大型石油公司仍有很大的差距,但中方石油公司都有其自身的競爭優勢,這是中國的石油公司對跨國并購的必要條件。因此,中國石油工業的前景很好,中方石油公司在海外收購是好的先天條件,先進的技術,對油氣勘探石油儲量,生產規模,形成有效的“產業集群”,都為三大石油企業跨國并購,尋求海外市場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