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為政府熱推,曾經為資本熱捧,曾經為投資者熱追……當這些“曾經”漸漸冷卻,“停產、減產、裁員、虧損”成為了2011年以來光伏行業的關鍵詞。2011年9月初美國光伏組件供應商Solyndra宣布關閉生產工廠并申請破產,標志著一個月內的第三起光伏企業破產事件;中國十多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光伏企業股價齊跌;11月8日美國商務部正式發起針對中國晶硅光伏電池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與此同時,歐洲光伏市場也不甚樂觀,歐債危機導致市場需求萎縮,中國光伏產業可能再遭“雙反”打擊。在歐美市場持續疲軟的同時,光伏產業的產能增速卻不減。2011年,全球光伏需求量20GW,但中國光伏行業的產能已接近40GW。產能過剩之下,光伏產業“寒冬”翩然而至。
辯證地看當前光伏產業發展形勢,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對光伏企業而言,這看似哀鴻遍野的一片蕭索中,此刻正悄然孕育著整個行業的發展新機。在經歷過09年超高速擴張之后,如今光伏企業所面臨的這種降溫,與其說是突逢危機,不如說是整個行業漸趨理性的一種表現。于此行業隆冬之中,必然有許多企業將因自身“糧草不濟”,耐不住“嚴寒”,而慘淡出局。誠如韓華新能源新任總裁金熙喆(KimHee-Cheol)所言,“嚴峻的市場考驗能督促產業革新,提煉出真正一流的新能源企業。”當經歷洗牌和換血之后,市場重歸正常秩序,那些走過“寒冬”的企業,必將成為未來產業格局的新主宰。
歲寒,方知松柏而后凋。若要熬過產業“寒冬”,光伏企業需要調整“御寒”戰略,探索不同以往的轉型與整合。
優化現行商業模式,搶占市場先機
現今的許多光伏企業僅著眼于自身所處產業鏈的個別環節,單獨依靠掠奪性定價來占領市場份額。然而殘酷的現實早已證明,這種靠政府補貼、獲利微薄的商業模式,只能引起一波又一波令人身心俱乏的價格戰。犧牲了成本、質量、利潤,那些始終徘徊于低技術、低水平、低附加值產品生產的光伏企業,陷入低端化的泥潭,慘遭淘汰是必然的結局。
想要熬過產業寒冬,及時修正現行的商業模式,是光伏企業賴以生存的重大戰略部署。事實上,值此行業轉型之際,許多企業已經率先調轉槍頭,順應產業變革浪潮,推行“垂直一體化”戰略,打通產業鏈上下游諸多環節,將原先的外部市場轉變為企業內部管理,通過行政的內部化手段來抵御外部市場的不確定性。不僅保證了產業鏈之間信息流通渠道的順暢,更為企業規避上下游市場價格波動,提高企業議價能力,降低生產交易成本,控制產品質量標準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根據知名光伏行業研究機構IHSiSuppli的數據,2011年第一季度,晶硅和硅片生產商的毛利率分別為50.8%和21.8%;但電池生產商的毛利率為9%。因此,像英利就在2008年投產了自己的多晶硅原料生產基地,擺脫了受制于上游供應商的問題,在面對當下的產業危機中,其在質量控制和成本控制的優勢便得以體現。因此,垂直整合產業鏈,打造全產業鏈,以對沖各環節的價格波動,牢牢控制住成本,無疑將成為光伏企業抵御“寒流”的第一招。
隨著光伏產業上中游相關產品價格不斷下降,一些有實力企業開始向下游——光伏電站領域拓展,以期搶得終端市場先機。以強勢拓展太陽能業務的韓華集團為例,其擁有上游多晶硅原料供應,至下游組件生產及太陽能發電項目應用的最完整光伏產業鏈,這在垂直一體化光伏企業中很少見。其硅料工廠將于2013年投產,萬余噸的年產量能夠在最優生產規模上滿足韓華新能源自身的組件生產;作為一家全球性能源公司,韓華新能源在中國的南通、啟東和連云港布局了從硅棒、硅錠、電池片、電池及組件的生產,并在近期于加拿大新增組件生產線;產業鏈中負責項目開發的HanwhaSolarEnergy公司在收購了SolarMonkey和OneRoof兩家公司后專注負責太陽能發電項目的開發、建設、運行與維護,從而擺脫了以往受制于產業鏈各環節中其他公司的困境。目前,HanwhaSolarEnergy公司在美國、韓國、菲律賓、葡萄牙、泰國、波多黎各等國有已建或在建項目,其中包括韓國最大規模的屋頂太陽發電站,這個位于韓國昌原市的1號電站裝機容量為2.24MW,該項目已于2011年底正式投入使用。今后,HanwhaSolarEnergy公司計劃在日本、中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希臘、澳大利亞、南非、智利、印度、中東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積極拓展新項目,力爭在2015年擁有超過1GW的總裝機容量,每年實際使用的發電機組超過100MW,躋身世界前十位。
在此基礎上,能夠為硅料工廠提供更上游技術支持的HanwhaChemical,以及為全線公司提供先進生產設備的HanwhaTech-M更進一步凸顯了韓華集團的“強強聯合”,創造了整個產業鏈最大化的協同效應。完整適度的產業鏈布局使韓華具有了更強的市場競爭力,以便為客戶提供質量更高、價格更合理的產品。